周末有点空闲,寻思着大展厨艺做顿饭吃,刚准备去楼下超市买菜家人叫住了我,“不用下楼了,菜我已选好了待会就送上来”。

“怎么现在连菜都往家里送了?菜的毛利又不高,每单也没有多少钱,搭上配送小哥专门跑一趟的成本多不划算呀,去楼下走一走我还能顺便积攒点步数锻炼下身体”。我边回答,边琢磨着往外走。

家人回答我,“人家能送上来你何必再多跑一趟,在家里躺着多舒服,现在有活动和补贴比去超市自己买也贵不了多少”。

哦,补贴!多么熟悉的名词,作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实在是太熟悉这些运营套路了。只是没想到资本和平台现在已经沦落到要和摊贩,市井百姓们去争夺这些充满艰辛又微利的饭碗。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的流量 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人民日报去年关于社区团购跃跃欲试的烧钱大战做的吹风点评至今印象深刻。本以为从共享经济一地鸡毛的烧钱大战中能汲取点的教训的国内资本和创业者们见势不妙会有所收敛,没想到社区团购不仅已实质性的走进我的生活,从互联网流量平台到电梯框架不断映入眼帘的朴朴买菜等品牌的广告,意味着新一轮社区团购烧钱大战已经启动了。

几捆白菜的利润哪能支撑数以千万计的线上广告烧钱投入,它不过是又一轮针对传统行业的“模式套利”罢了。资本对于“模式套利”已经成瘾,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碾压传统行业,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并将传统行业的营收归拢到平台的账下,交出一份“亮眼”的财务报表,短时间内通过不断融资快速上市套现。

模式套利的不可持续性,在共享经济时代留下了成堆的自行车坟场,共享汽车的停尸场,当它们走近百姓的“菜米油盐”,要改变的将是数百万家庭的营生和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友善度。

从人民日报吹风点评后的效果来看,资本没有道德一说,更不会敬畏规则。

游走在规则的边缘,刀尖舔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才是风险资本的灵魂。

1

几颗白菜”的流量背后是边缘层的体面

菜市场历来是中国社会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它关系到数亿家庭的身心健康,幸福指数,谁叫咱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民以食为天”。一个家庭里又是哪些人在主要负责买菜呢?

我想绝大多数情况是一样的,她们是给在一二线城市忙于996的子女带小孩的老人,全职带孩子的家庭主妇,富裕家庭的保姆,吃不起快餐的打工仔,偶尔调剂下生活的城市白领……。

对于数量庞大的来城市照顾子女的退休老人群体来说,为家庭买到一天最新鲜的蔬菜,为辛苦一天的子女摆上一桌丰盛的晚餐,流连在各个打折产品与当季低价产品中间,精打细算的维护着家人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平衡,是他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有话语权的场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甚至是主要的社交活动。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经营传统菜市场的又是哪些人呢?我们首先要看经营菜市场并不是一份体面的营生,经营面积不能太小,每天要起早贪黑的进货与铺货,蔬菜和生鲜的保质期较短每天的损耗较大,成本与价格受上游供应链的影响波动频繁,终端零售价又不会有太大空间,竞争还较为激烈。它不属于高知群体,仍然是一个拼体力,低门槛的市井百姓的营生。

就这,他们还面临着资本化驱动的“钱大妈”等特色生鲜品牌快速规模化的竞争。

现在倒好了,社区团购,送菜到家,将这两类群体都完美绕过,去迎合并属于从菜市场到厨房场景的主角。年轻人,上班族们从老人们手中接管了买菜的权利,老人们散失了在城市生活中最后的话语权和参与感,也就散失了最后的体面。

经营者传统菜市场的市井百姓们,也很难理解,就这份苦差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大力量争抢着去做,既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也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想象空间。没有太多社会竞争力的市井们也将会在资本筑起的高墙中,被逐步淘汰而丧失生活的体面。

资本涌入社区团购对人们的生活乃至这个传统行业不会产生太多建设性作用,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场景的闭环和流量收口,用规模和新维度的数据去找资本市场买单。

共享经济曾经的疯狂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一堆实体垃圾外,时至今日也没有改变年轻人太多的生活方式。社区团购走的是共享经济的老路,却对这个社会结构产生着更强的破坏力。社区团购提供送菜到家的服务背后是对城市家庭关系与话语权的重塑,当时间富余的老年群体和为生活辛苦奔波的菜市场市井群体被抛弃而散失体面时,3-5年之后的轮回,留下的将不是实体垃圾这么简单。

2

“烟火气”是这个社会的根基

在互联网大厂996是福报,各大互联网流量平台希望我们躺平,这样可以贡献更多的碎片化时间。每一轮新概念,新模式的兴起,资本牵引的“号手”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的音浪,让年轻人冲锋陷阵,让商业模式和行业资源切换到资本制造的赛道中。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焦虑,就是他们最好的收割时机。

一个社会中对年轻人是最为包容的,这些关系中包括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公司领导对刚毕业的新同事,师傅对学徒,乃至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各种权益保护。毕竟年轻人会继承我们的脚步,年轻会承接我们的一切,年轻人是一个社会的未来。

年轻人既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财富,也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软肋。资本打着年轻人的旗号“革命”遇到的阻力最少,推动精英年轻化又能进一步掌握行业与产业的话语权。这个社会成功的标准正在变成,豪华学历的年轻精英,在短短两三年内便将公司做上市,不再给普通人留下任何想象的空间。

由资本堆砌的繁荣与垄断的话语权背后,绝大多数人是普通的,又在人为制造的焦虑中产生了更强烈的盲从心理与行动力。等待他们的是各种新商业模式下的收割和由他们成就的新平台经济。

一轮又一轮的模式创新究竟给我们的社会留下了什么?我想这是社会的决策层需要思考的问题。境内外的各类资本能在模式套利中游刃有余,无非是利用了中国社会的制度红利,人口红利,经济增长红利,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所留下的间隙。

无原则的裹挟年轻人来冲击其它社会群体,过度放大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利用年轻人的荷尔蒙来掌握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塑造极致的精英化人群图谱来碾压社会情绪的反弹,最终会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统的加速流失和撕裂。

绝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也就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生活,期望着家人平安,希望子女孝顺,能安享晚年。他们每日面对的就是生活的琐碎和柴米油盐,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安稳。

近段时间,国家反垄断部门对诸多互联网巨头和影响民生的行业进行了“摸头杀”,背后剑指的就是资本的无序扩张,模式套利,以及裹挟年轻人对社会舆论话语权的把持,对普通民众无节制的收割。

资本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资本与人性结合所形成的逐利本性一旦失去锁链的平衡就会滑入“恶”的一面。未来对于资本流向可以通过税收制度调节让一部分比例的资本为免税而带有慈善属性,投向关乎国计民生的前沿领域,也可以通过行政调控手段,推动资本更多投入到生产工具、生产效率与生产力提升的社会节点领域。

资本的红线就是不能随意剥夺边缘人群和沉默人群的生存尊严与体面,这个社会的烟火气是对数量庞大的边缘人群的包容,他们是这个社会稳定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