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理想汽车赴港上市,开盘跌破发行价。成立至今,只靠理想ONE这一款在售车型,理想挤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三强。即便是7月销量超越蔚来、小鹏成为新势力第一,但资本市场并不为“理想”买单。
“产品做的好不好,很多时候和二级市场没太大关系。产品做的好,也不见得二级市场会买账,资本看重的是想象空间。”一位投资界的人士表示。而打破理想汽车想象空间的是增程式路线未来扑朔迷离、不断增加的试错成本、技术及上下游产业链控制不足这三个方面。
一、切换赛道重头开始
2015年再次创业的李想选择从增程式电动汽车切入,选择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避免纯电动路线续航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避开里程焦虑问题,二是电池占据电动汽车成本的一大部分,而且在混合动力路线中,增程式技术壁垒相对不高,国内供应商就能满足。
当时看来,理想选择的这一路径深受市场的欢迎,并且理想也凭借着这一差异化路线在汽车市场崭露头角。虽然理想的这一市场策略在前期发展良好,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理想的技术路线受限、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理想在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从技术方面来看理想的成本优势正在被抹平。随着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批量生产致使电池成本越来越低,纯电动汽车的优势愈发凸显。理想的差异化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
从宏观的国家政策来看,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提出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政策无疑是对增程式路线的降维打击。从政策风向的转变可以看出,在技术路线之争中,纯电动才是行业大势。
二、试错成本不断攀升
如今理想变换赛道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发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已经远远落后了。为这个赛道准备更多资金是在所难免的,并且试错成本也会不断增加。理想 ONE最大的亮点在于成本及续航,但这种优势更多源于增程式路线本身,在纯电动汽车这块并行不通。要想在纯电动车市场分一杯羹,理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会导致理想在汽车销售后链条也陷入被动。
理想内部需要做大的变动的同时,外部竞争环境也更加严峻。随着百度、小米等更有互联网基因、资金更充沛的巨头加入纯电动汽车战场,理想的处境更加艰难,追赶行业标杆的同时,也要时刻担心后来的劲敌。理想着急是在所难免的,一旦不能及时调整策略,那之前积累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三、产业链与技术缺失话语权
自动驾驶、OTA技术升级、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座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三大角逐焦点。而在这三点理想显得较为被动。理想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的布局更依赖供应商,投入力度在造车新势力三巨头之中最小。
在自动驾驶芯片上蔚来、小鹏选择自主研发,理想则聚焦于软件层面,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在芯片上选择了与第三方合作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与OTA技术密切相关,而根据相关数据,理想在2023年之前,自动驾驶级别将一直维持在L2水平,小鹏、蔚来则将率先迈入L3乃至L4。
至于智能交互系统,各家皆有所长,可比性并不强。但如何打好这盘棋,李想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实施方案。除了技术层面可能会被卡脖子,理想在供应链方面的风险也难以忽视。
据招股书,理想ONE使用了将近两千个零部件,供应商超过190多家,其中一些供应商是单一来源,而且这种问题短时间还难以解决。纯电动汽车的供应链比较复杂,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对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智能汽车将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终端,当年国产手机残酷厮杀的一幕,即将在智能汽车上重演。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巨头,已经齐聚美股的蔚来、小鹏、理想三家车企几乎在同一时间,纷纷传出回港上市动态。
目前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已经挂牌港交所后,三巨头也只待蔚来了,李斌正在赶来的路上。挂牌港交所后的理想目前并不理想,而李想面临的,必将是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