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7月24日下架以来,整改了整整两个月,依然没有任何重出江湖的迹象。其他网约车品牌似乎看到这行业龙头有了倒下的可能,不由各怀心思,各出手段,似乎又要决出一个“武林盟主”出来。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繁荣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了互联网巨头们还没有露出马脚时的各种“武林传奇”。

滴滴还在,回到当初的无序竞争与国无益

网约车平台们还是憧憬着把滴滴搞下去的,然后自己就可以代替滴滴做网租车界的武林盟主,最后就可以与BAT在风中唱“无敌是多么寂寞”了。但这样的白日梦还是少做一点吧,在国内还有着当寡头、搞垄断的心,这简直是纯粹地想瞎了心。还是乖乖地练好内功,把好不容易拿到的投资投入到实际服务上吧!

互联网企业为什么容易形成“头部效应”?

没有约束的资本都在或快或慢地走在垄断的路上,只不过在互联网企业中,它们形成垄断的速度快到惊人,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在一个新兴行业里“成就霸业”,而且这个第一名的业务量和利润占行业总体的八成左右,剩下的份额才由别的竞争对手去分。

传统企业的产品卖得越多,成本越低,但产品毕竟是实体,制作产品本身也需要成本,成本再低也有底线。但而互联网平台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是一次性的,它提供的服务会因为消费者人群的增多而近乎无限低。再加上更多的商品、服务的提供者都聚集在“头部企业”,想要打破这种垄断需要花费的代价实在是比传统行业的挑战者要大许多。极低边际成本和用户集群效应,形成了互联网平台容易出寡头的现象。

互联网大厂哪来的资源去“烧钱”,发展得那么快?

互联网企业有这样的前景,自然就不缺少各类资本的投资。但这种互联网公司大多数一开始只是萌新小公司,企业本身少有历经各种危机的经历,从员工到管理层都十分青涩。不过是因为一个新奇的概念或者软件,就得到大量投资者的青睐。

在之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不是砸钱就是换老大。而投资者只等着一朝制霸行业,再享受垄断红利,或者找人接盘。就像是仙侠小说里,一个有天赋的少年,直接被魔教大佬一招“魔功”灌顶、导致内力大增,然后被突兀地送入“争霸天下”的赛场。无论最后能不能赢,这小伙子是铁定被“夺舍”,身不由己了。

滴滴出了信息安全问题,也只是整改,“互联网大厂”是无人可制了?

滴滴出行在一开始出现时,也如其他平台一般,提出的愿景是方便人们打车,减少花费,让有车一族能够赚点外快,还能减少尾气排放之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目的是为了盈利,互联网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大量盈利,被投资人控股的互联网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大量盈利。

滴滴在一开始与其他网约车平台竞争时,为了快速拉到客户,烧钱让利是应有之意。因为客户增加,服务总量必须同步增加,然后导致网约车有问题、网约车司机有问题,顾客隐私、安全不能保证……等等问题,接连不断。滴滴的解决方法是,能烧钱就烧钱,能交罚款就交罚款,一副“为了成功不得不出此下策”的嘴脸——毕竟它背后的资本可是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快点拿下市场、早点赚钱。在这样的压力下,滴滴急于赴美上市,最后出了信息安信息安,也只能说是早晚的事了。

即使是这样,滴滴也只是下架整改,这么嚣张的吗?这就像唐朝时开发西域新领土,像都护府这样的安全领域,要么是府兵屯田,要么是外族内附,这里安全稳定,却也没有太多新机遇。要开发新领域,总得有人去趟雷。趟雷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嚣张,而且出手阔绰。但等到新领域也开发好了,就要总结开发时遇到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律令了。这个时候那位趟雷的仁兄可能处于死无全尸和赚麻了之间的某个状态,但无论如何,之后他都要收敛爪牙、遵循成法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任由资本无序竞争,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赛博朋克”或者“核战废土”,因为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例如阿美丽坎,武力、金融、信息、科技等方面霸权可以逼着别人花它印的纸,买它生产的东西——垄断就是这么“开心”,而反抗必然激烈。

但是这么多年老美总是被中国教做人。“滴滴”这类“阿史那沙苾”们,早晚在接受改造后,学着为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