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部影视剧接连出现了超前点评的荒诞现象。

其中,12月1日《风起洛阳》原定20点开播,但因故将开播时间推迟至21点左右。然而在原定开播时间,该条目下方已集中涌入了大量评分及短评内容,这些短评呈现一星和五星两极分化的状态。豆瓣电影发现异常情况后,马上进行了排查和处理。

随后12月5日《谁是凶手》首播时也出现了类似状况。女主尚未登场的前两集播出后,豆瓣平台上当即就涌现了大量质疑其演技、台词的评论和一星短评。两部影视剧出现的“超前点评”现象被网友质疑为“水军”刷分控评。

12月14日晚,针对《风起洛阳》《谁是凶手》两部剧集疑似遭遇水军控评的情况,豆瓣电影官方微博进行回应:针对日益进化的水军攻击和模拟真实用户使用模式试图养号刷分的行为,豆瓣后台的算法、识别程序、判断“非正常打分”“非正常用户”的策略一直在实时更新和演进,以保证评分的正常。

针对试图破坏评分公正性,扰乱平台正常秩序的行为,豆瓣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责。且豆瓣商务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与评分有关的合作,任何宣称可以影响豆瓣评分或开分时间的公司或个人都是骗子,豆瓣将依法追责。此外,豆瓣电影称,在产品展示、对外传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改进空间,对此深表歉意。

豆瓣评分越来越“水”

其实不止以上这两部,很多影视剧都曾有过被刷分和控评的情况。不可否认,很多人是真的因为喜欢或讨厌剧情而写下自己的评论。但所谓的“水军”可能都没看过这部剧,就出现在评论区了。

“水军”们在进行刷分控评时,已经打破了“先看作品再打分”的基本规则。据央视记者调查,往往一条1元钱甚至几角钱的价格,就能吸引大量水军接单进行控评。

豆瓣将影视剧作品的评价权完全交给用户,起初是为了普通观影大众都能表达对一部作品的看法,并给出平均分值供大家参考。然而,这个初心如今却越来越难实现。

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豆瓣评分对影视作品票房和收视率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项目方不免的动起了“歪心思”。除了刷分,有的项目甚至会雇佣水军恶意抹黑对家,借此打压竞争对手抬高自己,这早已成为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据了解,在一些影视剧播映时,项目方会找营销公司控评,并对豆瓣评分提出要求,然后由营销公司去对接供应商,对比价格,完成既定任务。通常来说,供应商手上有大量的QQ、微信群,里面的人大多是专门给豆瓣、知乎、小红书等App刷分的兼职人员。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度”,且账号权重较高,很难被豆瓣识别。

而在类型上,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也比想象的更加细分,像是短评包显示、短评不包显示、长评包显示、长评下回复、讨论区发帖、豆瓣红人长评、豆瓣素人长评等,分别有着各自的报价和规则。

其中提到的“包显示”,指的是保证账号不会因极端打分或短时间内多次打分被系统判定为异常,而导致评论不能正常显示。供应商能熟练使用这样的术语,可见早已摸透了豆瓣的规则。

水军控评是否涉嫌违法?

水军控评现象影响恶劣,一方面可能对被刷分的影视剧口碑产生不利影响,其创作公司也将在经济上蒙受一定的损失。而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却可以通过流量造假,成为“好评满满”的作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另一方面,水军的行为通常起到 “带节奏”及控制舆论的目的。而面对掌握真相的人群,则是鼓动辱骂等,让掌握真相的人不敢发声,将真相“静音”。

事实上,水军对影视剧控评的行为,不但对网友、影视产业发展以及打分平台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副教授表示,控评一方面影响经营者的权利,另一方面还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评价的权利,从这两个权利的角度来说,控评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围。

今年2月,有网友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留言咨询:“电视剧控评是否合法?”官方给予回应:控评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提交充足证据材料,向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也可直接拨打12315或登录12315互联网平台,进行申诉举报。

国家网信办近年来也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多项规定,对网络水军的刷帖控评行为有较为细化的规制。

同时专家认为,平台方也有网络环境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水军泛滥的现象,说明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使得不良居心者有机可乘。而针对控评现象,监管方面也需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机制以解决控评维权案件的诉讼难问题,提升司法机关的审判质效。 “以控治控”,才能灭掉这场泛滥已久的“水灾”。

(钛媒体APP编辑翟碧月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