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国纽约的亚马逊仓库
亚马逊依然深陷与打工人的矛盾当中。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2月22日上午,美国芝加哥两个亚马逊配送点的数十名员工罢工,这两个站点相互独立。这是亚马逊首次在美国境内面对多站点的停工。
在圣诞节到来前三天进行停工,使得这个行动影响巨大,这也为亚马逊员工整整一年的维权活动画上句号。
其中一位员工称:“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月份,如果亚马逊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把我们当人,每个人都可以过个美好的圣诞节”。
提高薪酬、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合理排班、恢复休息时间、兑现承诺的奖金,是这次罢工员工对亚马逊的诉求。
据亚马逊员工称,公司往厂里塞了太多人,无法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付给员工的薪水太低,他们希望每小时加3美元~5美元;而且,最近经理将休息时间缩短了5分钟,他们要求恢复20分钟的休息时长;此外,有员工表示,公司曾承诺感恩节加班付双倍工资,但实际上只付了半天的,原本承诺过的1000美元签约奖金也并没有兑现。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亚马逊在美国纽约、伊利诺伊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多地产生过仓储基层员工罢工事件。
而在美国之外,罢工活动也在加拿大、西班牙、德国、英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上演。11月的黑色星期五期间,名为“Make Amazon Pay”的国际工会、平等和环保组织联盟发起覆盖20个国家/地区的抗议活动。
来自外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仅说美国本土,先是在当地时间上周一,美国两位参议员发表言论,提议对亚马逊的用工行为开展全面的调查。
当地时间12月23日周四,有消息披露,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LRB)已经与这家电商巨头达成和解,允许工人“组建、加入或协助工会”,选择代表为他们进行谈判,并“与其他员工一起行动”以获得工人的“福利和保护”。
虽然“和解”看起来客客气气,实际上对亚马逊来说一点也不甜,该份和解意味着,未来员工对公司的抗议活动面临的阻碍会减少很多。
在这场此起彼落的打工人活动背后,既有亚马逊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用人方式,也有全球范围内对大公司用工行为的集体反思。
过去亚马逊惯用的“私下解决”的方式,面对内部和外部压力,也将失效。不被放过的打工人,这下卯足了劲不放过亚马逊。
A
创办于1994年的亚马逊,在全球有180个运营中心,其中美国境内有150个。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亚马逊不包括承运商和季节性工人的员工数量达130万名,其中的大多数属于亚马逊配送部门员工。
覆盖全球超过180个国家,以“客户至上”为理念的亚马逊提供了便捷的物品交易服务,但这背后是数以百万计员工的劳动。
大量的基层员工形成了亚马逊庞大电商帝国的地基,但是根据今年MarketplacePulse发布的研究报告,亚马逊员工规模扩张速度已经超过其收入,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在通过减少员工工资来抑制人力成本的增长。
实际上,亚马逊的“血汗工厂”标签,早就被贴牢了。
在算法驱动下,亚马逊继承了“泰勒主义”与“福特主义”,它混合了监视、测量、心理技巧、目标、激励、口号、杰夫·贝佐斯对工作的标志性强硬态度。亚马逊对仓储员工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人资考核方式,更像是机器对机器,也就是开头芝加哥那位员工所言“不当人”。
而这套方式,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员工自身,都是以黑盒子的方式运作,员工只知道自己随时处在考核中,但是对具体的细则并不是完全掌握。也因此,经常出现员工怕被解雇,而不敢上厕所、不敢休息、尽量缩短就餐时间等情况。
据外媒此前的报道,亚马逊基层员工不会承受上司在背后的紧盯,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机器的监控之下。高节奏的、重复的劳动,被压缩到极致的休息时间,都让员工苦不堪言。
今年6月,一位在亚马逊Flex项目工作了4年的配货司机被解雇,而且是被算法解雇的。该司机对于被解雇非常不满,他认为在配货过程中有突发事件是正常的,并不是他的责任。
Flex司机的一举一动都在算法的监控中。他们是否按照规定路线送货,是否把货物放在了指定位置,这些都有算法在背后记录。而算法会根据记录判断哪些人应该被解雇、哪些人可以留用。HR过度依赖这个系统,是亚马逊经常被指摘的一个问题。
如今,亚马逊的仓储员工开始用短视频展现自己的处境,往往能获得不小的关注。
12月,一位TikTok用户发布视频,展示自己是如何费尽心思用口罩藏住耳机。“如果想要时间过得快点,尤其是11小时那么长……别告发我。”此外,该名员工还称在进仓库之前,要接受搜查。有用户评论称,自己也是亚马逊仓储员工,在TA工作的仓库,博主那种口罩也是不被允许的。
B
亚马逊员工日常工作的处境,外人看起来也许略显“琐碎”,但“琐碎”的日常中爆发的一桩桩悲剧,让公众的神经大受震撼。
11月,亚马逊阿拉巴马州贝塞默工作点的两名员工相继死亡。先是一名员工身体不适,他询问了经理和HR自己有什么选择。但实际上他别无选择,无薪假期已经用完,如果他请假会有被解雇的风险,他留下继续工作。
人们20分钟没看到他,之后才发现其已中风死亡。而根据亚马逊的规定,他本不应被安排独自作业,必须有人在旁才对。
在这名员工死亡几个小时后,就有另一名员工也被送往医院后死亡,原因不详。
据称,仅这个工作点今年就已经有6名员工死亡。
年底的伊利诺伊州惨剧,更是将批评声推向了顶峰。
当地时间12月10日,龙卷风袭击伊利诺伊州,爱德华兹维尔一亚马逊仓库倒塌造成6人死亡。很快,人们发现,这次的事件在天灾之外,也有人祸的影子。
有幸存亚马逊员工说,龙卷风发生时,亚马逊只是临时搭建简易避难所,没有及时通知所有员工避险。还有遇难者家属透露,龙卷风来临前,仓库内员工曾收到灾害警报,然而管理人员却禁止员工离开仓库。
为防止信息泄露的“手机禁令”,使得员工失去获救机会,亚马逊立即遭受到当地舆论质疑。
更要命的是,愤怒的人们扭头一瞅,事故发生时,贝佐斯正在庆祝蓝色起源公司载人航天的第三次发射。11日他还在位于比弗利山庄的豪宅举行了盛大的派对,而他对6名遇难者的哀悼,直到悲剧发生24小时后才姗姗来迟。
伊利诺伊州的事件,是非常符合对亚马逊“刻板印象”的一个事件,即:钱让公司赚,力让劳工出,甚至本可以避免的危险也被纵容。
“贝佐斯主义”到底伤害了多少员工,这点很难衡量。亚马逊最后一次公开相关数据是在2019年,亚马逊报告说每 100 名工人有 5.6 人受伤。根据公司和联邦工作场所的数据,同年美国仓库的平均比率为每 100 个 有4.8 个。
亚马逊对受伤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解释说那是因为企业有着安全文化,促使他们以竞争对手所不会采用的方式记录事故。
也就是说,亚马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太严格了,所以对伤害案例的记录数量也会偏高。
而根据今年《华盛顿邮报》和战略组织中心公布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数据显示,2020年亚马逊工人每工作20万小时遭受5.9次“严重”伤害(指员工需要时间休息恢复或改变工作内容的事件,这几乎是行业内其他公司如沃尔玛的两倍。
亚马逊对员工受伤害数量高的解释显然有些牵强,甚至让人替它感到不好意思。而这样的自信、有时候略显强硬的态度,恰恰彰显了“亚马逊特色”。
C
自疫情以来,亚马逊已经遭到过数十起劳工投诉,大部分都通过和解解决了。9月,亚马逊与两位前员工达成和解,这两位网页设计师此前因倡导亚马逊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而被解雇。和解协议要求亚马逊支付他们工资。但是亚马逊否认了自己有错误的行为。
而对内,亚马逊也利用强硬的手腕让与之作对的人“闭嘴”,而这也正是今年以来亚马逊与打工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2020年3月,时任亚马逊史泰登岛仓库助理经理的克里斯蒂安·斯莫斯(Christian Smalls)组织了一场罢工,亚马逊当天解雇了他,用的理由是“违反社交距离规定”。并且声称员工的指责是错误的,称公司已经采取“极端措施”保护员工安全。
实际上,尽管亚马逊有采取措施,但员工并不认为这些措施足够。有多位员工声称,自己所在工作点的消毒湿巾、洗手液等物品要么是配给制,要么干脆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要冒着感染病毒的风险。
让员工感觉到工作环境不安全已经足够糟糕,干涉员工发声更令人无法忍受。现在,斯莫斯仍然在与亚马逊抗争,他组织了一个名叫“亚马逊工会”的组织,试图汇集起超过5000名员工的力量。
2021年3月,意大利亚马逊公司员工举行大规模罢工 超3万人参与
亚马逊恐怕很难再强硬下去了,11月,纽约总检察长莱蒂娅·詹姆斯 (Letitia James) 寻求法庭支持,要求亚马逊任命监督员监督史泰登岛仓库的防疫措施,并且要求恢复斯莫斯的工作。
对大公司用工行为的反思,近几年在全球都多有发生。
2018年,特斯拉内部就有过一波组织工会的风波,彼时一位组织工会的活跃员工被解雇,此外马斯克还发过推特,称“为什么要把钱白白交给工会,而放弃公司的股票期权?”今年3月,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LRB)裁定,特斯拉阻碍员工成立工会的行为违反美国劳动法,还命令马斯克删除推文。
同样是在今年,星巴克在智利遇到罢工活动,而在美国本土其员工则掀起了工会组织潮。
在国内,对工作环境的讨论也曾在2020年达到顶峰,彼时互联网大厂厕所坑位不足、安装计时器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员工被解雇公司拿出监控视频作为证据之一来佐证其“工作时间不足”的问题,也让人们意识到如今在办公室无处不在的“管理”。
此外,和亚马逊这个电商巨头拥有大量仓储员工相类似的,国内的外卖平台拥有大量的外卖骑手,他们的工作处境也深受关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上述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鼓励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
迅速扩张的科技巨头们,如今都需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毕竟,将碎渣扫进地毯下不是长久之计,结果不是发出腐坏的臭味,就是被“好事者”揭开来,暴露在刺眼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