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印度公司收到了一份高达65.3亿卢比的罚单。

在经过调查和搜查后,印度的税收情报部门(DRI)要求追回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间被偷逃的65.3亿卢比(约合5.6亿人民币)关税。

为啥呢?

因为DRI发现,小米印度公司向美国高通和中国小米支付了特许使用费,但是没有计入进口产品的价值中,涉嫌违反1962年海关法和2007年海关估价规则。

对于这件事,小米也做了回应了几个要点:

1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2不是近期的业务,而是在“翻旧账”,发生在2017年4月1日-2020年6月30日之间;

3印度的声明也非最终结果,小米会继续和印度税务当局沟通;

4对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商品价格,这在各国都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难题。

好像回应了一切,但对于到底有没有偷税漏税也没有硬扛。

但是认为自己理由充足。

他们直接搬出了具体的法律依据,特许使用费需计入商品的完税价格,据此,印度方面觉得偷税漏税实锤了。

但是,这个处罚背后多少有些非同寻常。

其实在上个月,印度就已经预告,针对中国企业进行一波搜查,OPPO、vivo、富士康都在列,印度方面肯定是有备而来,定不会空手而归,毕竟,印度不是中国公司的主场。

对此,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还专门做了一次答问,专门提到了印度的营商环境。

印度这个国家有不少奇葩事,就包括其营商环境。

2014年,莫迪上台后,提出了“Make in India”计划,要让印度的制造业从15%的比例提升到25%,印度没少到世界各地去游说投资,想要替代“Made in China”的意图很明显。

但是,这个计划并不顺利,搞了3年,搞了一个寂寞,制造业占比不仅没提升,反而下降到了不足15%了,到现在,取代中国制造也几无可能。

为啥呢?

营商环境太差了。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便利度报告显示,2014年,印度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在134位,到2017年,到了第130名,三年仅上升了4位,可见在印度投资有多难。

这两年确实改善,排名也提升到了63位,但细一看,在10项指标中,真正提高的只有4项。

其中,最大的短板在合同执行上,排名第163名,纳税排在115名,也是中下水平。

与这个排名对应的,国际巨头基本都在印度都遭遇过税务上的苦头,包括但不限于微软、诺基亚、惠普、谷歌、雅虎、三星、华为等等,小米只是一个新的收割对象。

在此之前,多家中国企业也被突袭过办公室,字节跳动还被冻结过资产。

如果联想到更早之前的针对中国APP的封禁,“开放、公平、非歧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印度当老大,可能没什么好下场。

在小米之前,印度市场上曾是诺基亚独大,印度不仅是诺基亚的重要市场,还是生产基地,2013年,诺基亚也遭到过一出突袭办公室的戏码,被怀疑逃税5.42亿美元,第二年又向诺基亚开出了4.14亿美元的欠税单。

那时,恰逢微软要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一个美国公司收购芬兰公司,在印度节外生枝了,印度认为,想要完成资产转交,就得先向税务部门补齐11亿美元的税款。

项目一加总,要缴的税还越来越多了,诺基亚觉得这事儿荒谬,但交易不得不因此延期。

现在诺基亚还在支持“Make in India”,但是已经大不如前。

还有更惨的。

2007年,来自欧洲的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收购了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在印度的业务,进入了印度市场,也是奔着当老大去的,但是出师不利。

印度税务部门认为,这笔交易虽然是外国公司,但是资产在印度,得缴税,相关的资本利得税开出了26亿美元。

但是沃达丰显然是不愿意的,于是一路开始打官司上诉,官司一路打到了印度高院,最终在2012年落定沃达丰胜诉。

胜诉了是吧?还是能搞你,骚操作很快就来了,印度居然修改了税法,而且新税法溯及既往,可追溯到60年代,看起来沃达丰的这笔税款,印度是势在必得了。

有法可依后,印度最高法院最终也推翻了自己的判决,沃达丰又败诉了,各种补税、滞纳金、利息,罚单滚到了51亿。

连美国人都坐不住了,这个口子一开,以往欧美在印度的交易都得纳税,那还了得?

这笔税收,成了国际争端。

后来,为了平息欧美的怒气,印度财长表示,不会对50年前的案子大动干戈,仅对6年内的案件回溯,最后这个条款就成为了为沃达丰定制。

到了2017年,印度还向早就出清业务的和黄发出了790亿卢比(约96亿港元)的税务罚单和高达1643亿卢比(约200亿港元)的利息。

这笔交易无论是买的还是卖的,都没有过印度。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小米的这笔罚单,面临的状况也不是很妙。

1、印度的税收申诉,出了名的难,根据德勤的一份报告,从上诉、仲裁、法院到最高法院,一整套流程下来,最高可达8年,和解可能比打官司划算。

如果真的打官司,成本可能比罚款还高。

2、现在的大趋势是,经济环境不好,大家都在拼命扩大税源,去年底,全球最低的税率统一到15%,130多个国家签字,就连避税天堂爱尔兰也没有顶住压力,提高了税率。

据OECD测算,全球最低税税率为15%,预计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增加1500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收入。

扩大税源这事儿对于发达都很急迫,更遑论印度这样本来就紧张的国家,最低税率对印度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是税收合规的事儿紧一紧,那么自然能够从小米这样的大户手里拿到钱。

小米基本上是顺着“Make in India”的节奏进入的印度市场,被要求补税的2017年,小米手机的市占率在印度排到了第一,后来更是直接设厂,本地化管理,印度市面上的大部分手机,都来自印度工厂。

即便营商环境如此,小米也难以放弃印度市场。

小米的海外业务营收,快占到营收的一半了,而海外主要就地方,西欧和印度,整个欧洲才7.4亿人,而印度有13.8亿,就连小米的资金也主要以人民币、美元和印度卢比来计算。

小米在印度的收入很高,但是利润并不太尽如人意,但对于小米而言,依赖已经形成了,恐怕罚单再高也得交。

小米的倒霉事不止这一件,在国内也不消停。

最近,小米12系列也开始销售了,大范围缺货的饥饿营销终于不再了,但还是遭遇到了翻车,一个被雷军翻牌的小米6钉子户,终于换了小米12,但是紧接着就出现了4天死机三次的事儿,这大概是比称为“钉子户”更闹心的事情了。

这大概是小米12最早的翻车事故了。

而通常故障爆发还有一定的周期,以后小米的售后也有的忙了,看起来,小米仍未解决其品控问题。

今年的小米12在对标苹果,而苹果公司也没让小米好过。

天眼查的信息显示,小米有多个商标被驳回,比如“小米AIRBOOK”、“MI APP Store”,而异议人均为苹果公司。

这个很明显就是冲着苹果的“Macbook”和“APP Store”来的,蹭苹果的意图很明显了,商标高度相似,于是不予注册也是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远虑近忧,在印度市场做老大的小米,可能还得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