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产小众品牌的代表,魅族是国产智能手机发展史上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品牌。在中华酷联还在做低端补贴机的那个时代,魅族手机曾经凭借其精美的设计、极致的性价比扬名中外,魅族FlymeOS更是被称作是国产定制系统的黄埔军校,走在国产手机的最前列。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魅族在整个手机行业中的影响力已不复当年,不仅被人戏称为“珠海小厂”,更是一度传出可能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的传闻。近日,根据国内媒体报道,吉利旗下手机公司“星纪时代”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未来魅族可能会被合并进星纪时代公司。

吉利收购魅族,显然是希望通过这条途径快速获取一支相对完整的手机团队。这也意味着,如果此次收购完成,那么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魅族手机了。想到魅族曾经辉煌的往事,想到魅族如今落魄的模样,不由让人感到一阵唏嘘,似乎再也说不出那句“下一部一定支持”了。

落魄的魅族

魅族,曾经无比辉煌。

诞生于2009年的魅族M8,是魅族旗下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广义上的第一款国产旗舰智能手机。在当时国产厂商基本都在生产非智能手机的情况下,魅族M8创新采用了基于Windows CE 6.0的Mymobile操作系统,配备了iPhone 3GS同款三星处理器和多点触控大屏,被誉为当时的国产机皇。

根据当时的报道,魅族M8在上市后颇受欢迎,两个月内销量就达到了十万台,五个月内销售额就突破了五亿元,生涯总销量接近百万水平。在那个国产手机普遍亏损的年代,魅族M8创造了一个销量奇迹。

随后数年时间,魅族转战安卓阵营,接连推出了魅族M9、魅族MX、魅族MX2、魅族MX3、魅族MX4 Pro等一系列旗舰机型,以精美的设计、前沿的技术和极致的性价比扬名国内市场。2015年,魅族科技副总裁李楠在年末发布会上宣布魅族手机2015年全年销量突破2000万台,魅族就此迎来了自己的生涯最高点。

而后,一切急转直下。

魅族的迷失,似乎是从被投资后的“膨胀”开始的。

2015年2月,魅族科技宣布首次引入战略投资,成功获得阿里等企业6.5亿美元投资。同年7月,魅族科技正式宣布与京东商城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签署60亿元年度采购协议。

魅族钱包鼓鼓,腰杆笔直。在随后的2016年,魅族前所未有地高产,一年之内开了12场发布会,发布了魅族MX系列、PRO系列,魅蓝Note、E、A、Metal系列的全新产品,而且场场都有歌手驻场,给人留下了一直月月都有演唱会的错觉,宣传势头一时无两。

令人尴尬的是,因为和高通之间的专利官司的缘故,魅族在那几年推出的所有产品只能采用联发科处理器。要知道当年的联发科处理器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产品线的混乱、产品配置的拉胯,最终导致魅族这十几款产品中没有一个爆款,不仅留下了人尽皆知的魅族Pro 7惨剧,还给自己落下一个“万年联发科”的名号。

Pro7的惨败成为压垮魅族最后的一根稻草,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更是让本就走下坡路的魅族变得混乱不堪。2017年,魅族创始人黄章宣布复出,为了将产品聚焦在中高端市场,黄章主导砍掉了当时的销量扛把子魅蓝系列,随即操刀推出了魅族15、16、17、18四个系列。

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魅族在国内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根据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17年,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份额还有4%;2019年,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份额下滑至1%;到了2020年,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已经不如中兴,只剩下0.5%的市场份额。

如果说在魅族16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丝魅族身上的执着的话。近两年推出的魅族17、18两大系列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设计特点,随后推出的魅族18X甚至放弃了所谓精品路线,近期魅族甚至重启了此前由李楠一手打造的魅蓝系列,将推出的手机产品价格拉低到了699元。

可以说,魅族后期的战略是黄章对于市场的一次妥协。魅族18X、魅蓝10这两款产品的出现,也证明高价位的小众手机在这个“头部效应”显著的国内手机市场确实很难生存下去。

初升的吉利

另一方面,吉利反而是对进军手机市场一事兴致勃勃。

2021年9月28日,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

吉利为什么要杀入已经是一片红海的手机市场,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的。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结合一下近些年来科技圈“万物互联”的趋势来看,吉利的所作所为就很好理解了。

按照“万物互联”的观念,未来的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都是互联互通的。那么吉利跨界造手机背后自然是为了与汽车业务进行协同,想要打通汽车和手机之间的一个生态链。无论是吉利造手机,还是小米造汽车,这些跨界打法背后的逻辑是想通的。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手机厂商,吉利没有做手机的经验,要从头开始建立手机研发体系和供应链太难。吉利手机要出成品,眼下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就是寻找ODM厂商代工,诸如华硕ZenFone 7/7 Pro就是国内ODM厂商代工的高端机,这是最省力、成本也最低的办法。

其二,则是直接花钱买下一个相对完整的手机团队,这也是尽快拼凑齐手机行业专业人才的一种方法。尽管目前国内小众厂商数量不少,但是很多厂商只是做低端入门厂商的经验,而吉利做手机的目的是冲击高端。结合各种现实因素来看,魅族显然就是那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另外一边,近些年来魅族的发展也是每况愈下。专注于旗舰手机的精品战略,使得魅族手机的出货量逐年下滑,甚至到了要将经营重点放在配件业务和IoT业务的情况,即便重新推出性价比手机和低端手机似乎也无济于事。陷于泥潭的魅族,和求贤若渴的吉利,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最重要的是,对于吉利这种汽车厂商而言,智能车机和智能手机在本质上是趋同的。收购魅族不仅可以推动手机业务的发展进度,也能推动吉利的智能车机更好地发展,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帮助吉利提升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魅族没了,吉利能成功吗?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对魅族来说,被收购或许不是一件坏事。根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Q3,国内五大手机厂商一起拿下了88%的市场份额,而魅族、中兴等“Others”厂商们能分到的只有12%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小型厂商关门大吉早已不是新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魅族来说,被收购也存在着不少隐患。举个例子,2019年,同为腰部小众厂商的锤子手机被罗永浩打包出售给字节跳动(抖音)公司,在连续开发两代坚果手机,然而销量始终不见起色的情况下,字节跳动的手机硬件业务被紧急叫停,原锤子科技团队并入教育硬件团队,不再研发坚果手机等传承自锤子科技的产品。现在看来,魅族也有重蹈覆辙的危险。

问题在于,构建跨界生态互联这事绝非易事。早在吉利之前,无数巨头试图跨界建造智能生态,家电巨头格力也曾经动过进军手机市场的想法,只可惜投资数亿元,最终也只能够沦为陪衬。

虽然吉利这次是明确了目标,力求杀入高端手机市场,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吉利的做法仍然有些“想当然”。即便成功收购魅族,吉利距离站稳手机依然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供应链的问题,如今,席卷全球科技行业的“缺芯潮”仍未退去,而能够拿到稳定芯片供应的只有巨头厂商,小厂几乎毫无话语权。对于刚刚入局的吉利来说,如何拿到需要的零部件供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品牌效应”根深蒂固的手机市场,留给新玩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吉利说要做高端市场,但是就连国内手机厂商现在自己都做不好高端市场,更别提魅族就是因为执着于高端市场才来到今天这个境地的。手机是快消品,更新换代非常之快,一次产品策略预判失误,可能就会造成满盘皆输。

对于魅族被收购一事,小雷感到非常惋惜。尽管魅族近些年的产品比较平庸,但是手机市场依然需要这种小众品牌的存在。这些厂商可能没有太高的出货量,他们的产品设计也没有主流厂商那样成熟,但是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确实让人为之沉迷。魅族的退场,也暗示着手机市场迟早会进入四分天下的稳定格局,小众厂商只能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