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散人聚一直都是华为的火箭式成长的推进器,问题是“困境”中的华为利润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华为业务已经式微,为什么华为公司还能有那么多利润分红?近日,关于华为公司分红500亿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

华为为什么持续分这么多钱给员工?一是任正非的格局,财散人聚的大格局之下,成就华为今天的大业。二是,华为独特的“财经体系”运转需要。

此前,《常青》提到过一个故事,清华电子系芯片领域的几个大学同学,有人加入了中兴通讯,有人成立了展讯科技,也有人加入了华为海思。

从来只见到海思聪各个公司挖人,见不到其他公司从海思挖人,尤其是牛人。为什么?

华为是真舍得在员工身上砸钱。海思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研发中心放在CBD的半导体公司,在上海金茂大厦,华为租下了最贵的写字楼来招聘研发人员。

另外,就是华为内部所谓的激励制度,从虚拟受限股到分红激励的组合拳,在华为成为全世界通信龙头背后,华为公司也是通信领域员工待遇最好的公司,比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巨头收入更高。

财散人聚,任正非说到做到。

激励体系之外,华为需要通过虚拟受限股的发放向员工融资,或者说集资,即实现了与员工的利益捆绑,也部分解决了华为的发展资金。

不需要上市,避免了将华为的发展分红于外人。也没有让公司背上沉重的财务成本包袱。

问题的两面是,当公司发展顺利之时,足够好的分红可以由此吸引、捆绑住员工,让员工巨资购买公司的股票,享受高额的分红,实现共赢。

但是当公司遇到困难,分红降低,部分员工也就必然选择拒绝购买股票,背上风险,逃离公司。毋庸置疑,最近两年,有相当多的华为的员工,甚至核心技术和管理者离职。

未来几年,华为能有多少利润用于公司的分红?有几个方面会成为华为的现金奶牛,利润来源?

最重要的仍然是手机。

华为手机业务虽然销售额和份额大幅下滑,但是不要忘记,华为手机的存量仍然无比巨大。这一部分存量用户,会产生大量的互联网广告收入,包括浏览器、App store等等,这些手机卖给了用户,但是华为仍然在持续经营这部分业务。

这一领域的收入会有多大?苹果公司这部分收入一年在800亿美金,利润率的估算超过80%。小米这部分业务收入一个季度有50亿人民币左右。

华为的规模比小米大得多,另外,华为用户的价值可以贡献的收入比小米用户要多得多。

华为手机的均价是小米的两倍多,以此简单估算,华为手机的互联网贡献利润,每年应该在400亿以上。

鸿蒙系统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通过鸿蒙系统吸引用户更新,变相维系住了这部分用户群,让华为得以继续保有这部分用户的经营、变现。

除此以外,华为的折叠屏手机业务蒸蒸日上。可靠渠道的信息称,2021年一年当中,华为折叠屏手机硬件业务的利润贡献应该超过10亿美金。

2022年,华为储备了两到三款机型继续发力折叠屏手机市场,据估计其规模应该是去年的3倍左右,应该能超过600万台。

华为式过冬,甩卖资产是一贯的做法,这一次是荣耀。坊间传闻,华为为荣耀的估值高达500亿美金。这一笔钱将会随着荣耀的上市,给到华为,成为华为一笔额外、非经常的收益。

华为的投资业务能成为现金奶牛吗?或许。

华为鸿蒙的真正价值在于,可以帮助华为挽留部分手机用户。

从现有的价格表现来看,类似天岳先进这种财务投资,华为有大笔的收益。华为似乎也开始在坚持一些财务投资。

但是,华为系似乎一直轻视这种财务性的投资。财务性投资或许只是为了培养国内产业链的技术能力,而非生财之道。

坊间传闻,失去手机业务的华为在培养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光伏。过去几年,借助自己在政府招标等方面极为纯熟的战法优势,华为成功崛起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厂商。

接下来,在此轮光伏硅料价格畸变导致的光伏市场危机之后,光伏市场预期将迎来新的飞跃式发展。华为会在这一市场当中有新的拓展吗?

更大的可能性是华为借助ICT的优势,继续在智能电网以及逆变器等市场稳步增长。

最值得关注的是华为的汽车业务。可以忽略掉华为车BU的所谓车联网业务,没有华为的技术帮助,在特斯拉、丰田等巨头竞争下,北汽等落后国企产能会逐渐退出市场。

在华为汽车技术、战略的引导下,北汽等国企会加速退出市场。

华为在汽车行业最大的增长应该来自于小康。如果坊间传闻成真,小康M5能取得20万左右的销量,华为当能拿到不小的运营分成收入。

新兴市场的高增长,原有业务的高利润,将会成为激励华为员工走向富裕的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