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3500万粉丝的网红大号正在遭遇“罗生门”。

近日,“浪胃仙带团队另立门户”冲上热搜,事件起因为网红浪胃仙(真名“李杭泽”)与所属MCN机构闹掰,MCN机构更指控浪胃仙带走原公司部分拍摄器材,甚至挖走签了竞业协议的离职员工。

“公司只有浪胃仙一个IP,目前工作完全停滞。”浪胃仙IP创始人游絮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声明称,浪胃仙出走后,账号与许多品牌方的直播协议没有履行。

随后,浪胃仙本人发布视频回应,自己早就提出离职的想法,并称原因为“账号归属问题”。“即便新号拿到的钱是100%,也没有之前3000万粉丝账号的10%多。”浪胃仙称,与游絮的终止合作为正常行为,并非网络虚传的忘恩负义,携团队出走。

事情发酵至今,双方仍各执一词。3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尝试联系浪胃仙、游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近年来,网红与MCN机构不断出现利益分配的纠纷。

“网红与MCN机构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了。”MCN机构人士李程(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许多网红成长为IP后逐渐掌握话语权,对于MCN机构而言,也是一种风险,“MCN机构丧失谈判筹码,只能妥协。”李程说道。

但从网红的角度,事情往往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去年11月,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解约事件便闹得沸沸扬扬,李子柒公开发文“资本真是好手段”,昔日合作伙伴更走向对簿公堂的道路,李子柒也因此停更至今。

双方各执一词

根据游絮的说法,2018年7月,游絮将李杭泽签约为旗下网红。随后,打造“浪胃仙”大胃王吃播人设,男性身份加上女性的装束和长发形成反差,逐渐获得大量关注。初期团队只有4人,游絮负责账号以及公司的商务、运营等幕后工作。

“虽然是签约艺人,我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去做利益分配,绝大收入都给了对方。”游絮在视频中展示合同内容:浪胃仙账号的直播项目产生的净利润分红比例为,李杭泽70%,游絮30%。

除此之外,为了全力扶持浪胃仙账号,游絮直言,放弃了很多签约其他艺人的机会。

2021年,李杭泽以探索直播业务为由,向游絮推荐了一位名为“小兰”的圈内人士,进入公司不久,李杭泽与小兰却选择共同离职。不久后,游絮得知,李杭泽与小兰自立门户,开设了新的公司并带走了部分员工,甚至将许多商务资源转移。

“公司只有浪胃仙一个IP,目前工作完全停滞”。游絮在视频中透露,在与李杭泽沟通无果后,她只能与部分员工签署解约协议,赔偿了N+1的工资并签署竞业条款。但后续发现,上述解约的部分员工多数已就职李杭泽开设的新公司。

“如果不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自己不会放弃一个3000多万的账号,选择去做一个新号。”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李杭泽在新账号“真的浪胃仙”中发布视频回复,因账号归属问题,他选择放弃原有账号。

李杭泽表示,“这么久以来都被游絮欺骗了,如果继续合作会有风险,所以选择做小号。”李杭泽称,去年11月已经针对不合作的事情进行明确商讨,并达成一致,并非临时出走。

3月7日,李杭泽进一步否认带走设备器材,更没有携团队出走的控告,并表示游絮拖欠其大额分成,赔偿离职员工的N+1工资也并非游絮独自承担,李杭泽也承担了70%。

网红、MCN机构野蛮生长

围绕浪胃仙账号的争议仍云里雾里,但网红和MCN机构的纠纷却不是仅此一例。

一直以来, MCN机构都是网红的幕后推手,常使用签约素人,并打造成网红的方式套现。其中,不乏有受到资本追捧,逐渐走向壮大的公司。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MCN机构还只有5800家,第二年这个数字就猛增至1.45万家,同比增长1.5倍。2021年,MCN机构数量已超3万家。

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MCN机构与签约网红的分歧也逐渐增多。2021年11月,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纠纷曝光,外界猜测双方对于李子柒商标的授权费用并未达成一致,最终分道扬镳。

MCN机构与网红的纠纷更多源于利益问题。据李程坦言,多数MCN机构签约素人或网红,存在一些严苛的合同条款,比如,账号的绝对归属、收入分成悬殊以及独家运营与高额违约金。

2020年4月,B站UP主“林晨同学Hearing”曾在视频中曝光与MCN的解约纠纷。该博主表示,此前所属MCN从未提供签约费、报酬、内容运营支持,却在解约时要求300万元高额赔款,同时控诉“林晨同学Hearing”不按公司要求接广告,未履行合同义务。

“很多素人或网红并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签约容易解约难。”李程表示,更复杂的在于双方付出的成本不清晰,大多数网红是直接的内容创作者,MCN机构则负责账号孵化、用户运营与商业变现等幕后工作,“双方都无法自证,在账号生态里谁对最终数据和收益的影响更大。”

大多数情况,当网红获得更大的流量曝光,更想脱离MCN的管控,选择“独自美丽”。李程认为,这给MCN机构造成大量损失。

比如,原本将成为杭州微念股东的字节跳动,在李子柒事件后启动了退出流程。

更多资本在选择退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MCN行业融资数量从165起减少至35起,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MCN行业投融资数量仅为32起。

目前,MCN机构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成长期。“商业变现形式单一,行业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多数资源都在头部MCN的手里,中腰部MCN机构只能不断寻找更多的变现渠道,不然只能被淘汰。”李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