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金秋宜人的好时节里,第29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黄河奖征集大赛终审会圆满结束。

出于防疫考量,本届终审会南北专家共聚以“现场+连线”的形式开展,60余位创意人、媒体人、品牌主、学者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张家港和北京两地共同参与终审环节,他们依据自身专业和实践经验,严格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指导原则,对100000件选出的4000余件终审作品,进行专业、严谨的评判。

长城奖、黄河奖是中国规模大、影响广、专业度强的广告奖项,自1982年创立至今已四十年。初心不变,日久弥新,历经四十载的不断发展和积淀,中国广告营销奖项的“双子星座”在今年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又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先生在张家港终审会现场接受采访,对今年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黄河奖的变化和期许,分享了观点和看法,具体访谈内容如下:

Q1.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黄河奖,在奖项设置、评审流程以及评选标准上有哪些不同?

张国华:首先,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黄河奖,作为中国广告业具有影响力和专业度的广告奖项,一直以来对参选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次,广告的生态、模式、技术等因素一直在与时俱进,乃至迭代变迁。

今年和往年相比也涌现出许多新的模式、新的营销、新的玩法,我们的奖项设置力求同步,为这些作品设置一个新的维度。

比如线上短视频公益广告,过去的公益广告一般都由大公司制作完成,时至今日,一些自媒体出品的公益传播,在内容和传播效果上同样反响热烈;再比如电商直播以及元宇宙领域,将这些好作品纳入进来,成为一个新的考量维度,吸引这类作品更加积极参与到本次大赛中。

Q2.近几年经济环境、传播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行业同样也经历不少考验。就您观察来看,这对长城奖、黄河奖报奖作品质量、数量是否有影响?

张国华:影响是一定有的。这几年尤其是今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疫情对广告这个行业的影响更甚,具体到本次长城奖、黄河奖的参选作品,我们则是感到非常欣慰和鼓舞,在评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们都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逆境中,作为中国广告创意风向标的长城奖、黄河奖,这些参选作品中既有一代代广告人的初心,也象征着文化强国的理想光辉。

Q3.相信在未来,长城奖、黄河奖的参选作品数量会越来越多,那么是否会考虑提高参选和评选的门槛,从而更加精选和优选?

张国华:是的。作品初审环节工作量可谓巨大。对于长城奖、黄河奖的作品征集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不收费,提高了投稿的积极性;收费,也确实能提高投稿作品的质量。所以报送的时候如何筛选,确实是一个存在矛盾的问题,要留待将来慢慢调整和优化,最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做到既不打击大家投稿的积极性,又可以精选和优选出更多的作品,既有数量,更重质量。

Q4.回瞰广告发展历程,广告不仅在商业层面发挥重要功能,同时也在民族文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行业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长城奖/黄河奖,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递中国品牌声音点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国华: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应简单的理解为就是一个商业行为,即便是对产品的推广,为产品的营销做宣传,任何一个作品里都有它的价值观,它的文化表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许多中国元素在海外受到追捧,反而在国内没有得到重视,这种现象恰恰说明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的元素体现在我们的广告创意中,是大有可为的。今年的中国国际广告节就设置了“国牌日”“国潮日”,引领我们的广告人打造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去体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调性,去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在打造中国产品,塑造中国品牌的过程中,用我们自己的典故来表达,用我们自己的民族符号元素来形成更好的创意表现!

Q5.最后一个问题。关于长城奖、黄河奖,如何扩大国际影响力,成为全球范围内都公认的最高奖项之一,有什么能跟大家分享的?

张国华:长城奖创始于1982年,40年的岁月历程,我们一直期盼着中国人自己的广告节能走向世界,但国家之间,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国情不同,这需要一个过程。

近年的戛纳之旅,感触尤深。长城奖、黄河奖要成长为国际奖项,就必须吸纳国际上更多优秀作品,从作品水准、颁奖环节、影响力和呈现效果等层面,都将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这需要全体广告人的共同努力,就像今年的优秀作品一样,敢于突破,敢于乘风破浪,满载着收获,回到创意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