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犯事儿的绝味食品,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8月15日晚间,绝味食品公告称,于2024年8月1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次日开盘,绝味食品一字跌停,报13.22元/股,创近7年新低,总市值约82亿元。

被立案调查

此事市场高度关注的点有二:一是具体何原因涉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二是为何6月的立案信息时隔两月后公告。

公告中,绝味食品并未披露涉嫌违法违规的具体内容,仅表示,目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如此说法并无法让人信服,因为绝味食品可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惯犯”——上交所官网显示,2021年至2023年,绝味食品3次被采取监管措施,监管类型包括监管警示和监管工作函。

2023年,绝味食品被湖南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警示函显示,2021年6月绝味食品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圳网聚”)与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和府”)E轮融资投资方及相关股东方签署了投资转让及增资协议。截至2021年10月22日,江苏和府E轮融资之股权转让协议中约定的交割条件已全部满足,相关一揽子交易的第一阶段交易已全部交割完成。

交割完成后,深圳网聚持有江苏和府的股权由23.08%变为16.92%,此次股权投资转让最终确定收入2800万美元,对公司净利润影响约为1.14亿元,占公司上一年经审计净利润的16.21%。

警示函显示,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已经达到临时公告披露标准,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董事会审议标准,但公司在签署协议时未及时披露,也未及时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直至第一阶段交易全部交割完成后,才于2021年10月25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披露。

同时,绝味食品存在经营性占用公司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的问题。警示函显示,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公司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公司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合计2107.07万元未存入公司账户,构成经营性占用。

另外,警示函还指出,绝味食品还存在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问题。

对此,湖南证监局决定对绝味食品以及负有主要责任的公司董事长戴文军、原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原财务总监彭才刚、财务总监王志华和董事王震国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鸭脖大王”的焦虑

绝味食品是国内卤制品龙头企业,是一家以休闲卤制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连锁加盟体系的运营和管理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中,卤制品绝味鸭脖是其拳头产品,绝味食品也被外界称为“鸭脖大王”,一度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股价曾于2021年2月触及106.13元/股的历史高点,市值超635亿元。

不过近年来,绝味食品股价一路下滑,近一年时间中从35元/股左右跌至目前的不到14元/股,下滑超过60%。

而这背后是绝味食品业绩的不稳和产品品质的下滑。

业绩方面,2017年上市之初,绝味食品营收在40亿元下方冲刺,至2023年,其营收逐年稳步增长来到70亿元以上水平,但业绩并未复刻该增长曲线,2021年,是绝味食品有史以来盈利高点,净利润增长到9.81亿元,随后2022年、2023年,绝味食品净利润坠落至2.35亿、3.44亿,不及上市前水平。

2024年一季度,绝味食品实现营业收入16.95亿元,同比减少7.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加2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加15.66%。

但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增收不增利是近年食品饮料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味食品开店率很高但关店率也不低,其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和质量都不算高,在整体运营上会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另外,绝味食品在外围的投资基本上都不太成功。

“整体看,绝味食品在2024年增长的可持续性不高”,他表示。

截至2023年底,绝味食品门店数达15,950家,远高于同行业公司,投资了廖记、卤江南、满贯食品等多家品牌,其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1.29亿元,往前的2020年至2022年,该项收益同样为负数。

产品方面,绝味食品屡次提价,2022年年初绝味鸭脖对部分产品提价5%,年中再次对鸭掌、鱿鱼等产品进行了7%至10%的提价,有时一斤带骨的绝味鸭脖高达62元,而一整只鸭子也才40多元,互联网平台中消费者对绝味食品““鸭脖刺客”的吐槽随处可见。

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提升并未带来更好的品质。

梳理可见,黑猫投诉平台关于绝味鸭脖的投诉量超过1100起,“鸭翅产品存在明显鸭毛”“购买鸭货,吃的时候发现变质,酸,馊”“鸭头没熟吃了拉肚子”“售卖变质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本文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商学院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