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傍晚,我在巴黎遇到了一对中国台湾夫妇,他们的女儿刚纽约大学研究生毕业,所以带着女儿来欧洲游玩作为送给她的毕业礼物。当他们知道我来自北京后,他们第一句话问我是不是来参加华为的一个什么展会,我说是的。他们告诉我,前天他们从荷兰来巴黎的火车上,跟旁边坐着的一个人聊天得知对方也是来参加华为的这个活动,后者自称是华为的一个欧洲合作伙伴。
11月4日的华为欧洲创新日和11月5日的华为欧洲生态大会,让华为至少在这两天成为了欧洲科技行业的焦点话题之一。而这几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正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如果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的巧合。我们正代表两国人民在彼此的国土上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来弥补这个世界上日益紧张的信任创伤。
在过去两天,我看到的景象是,华为对欧洲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以11月4日的欧洲创新日为例,今年是第七届,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近400人西装革履地汇聚在巴黎市中心的罗斯柴尔德公馆,与其说是一场华为与它的欧洲伙伴之间开诚布公的交流,不如说是华为对欧洲展开的一场魅力攻势。
“华为扎根欧洲将近20年,‘在欧洲,为欧洲’,华为一直坚持融入欧洲、贡献欧洲的主张。希望通过华为的创新能力,为欧洲的客户、伙伴等带来更大的价值。”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说,华为的成功是遵循全球主流标准,“只有主流标准才能孕育大产业,才能成为领先者。华为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零部件、软件及平台,与世界同步,才能更快地进步。”
他用一系列数字来支撑他的话——
1)华为与全球400多个产业组织合作,在欧洲加入了44个标准与产业组织,累计贡献文稿超过2000篇,与产业玩家一起贡献技术标准;
2)5G方面,华为通过5GPPP与欧洲合作伙伴一起在5G领域实现了全球标准协同,定义全球5G基础研究的节奏和方向,推动5G产业的发展;
3)自动驾驶和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方面,与奥迪、宝马、戴姆勒等伙伴成立5GAA,与ABB、西门子、博世等伙伴成立5GACIA等产业联盟探索孵化联合创新;
4)华为还在IEEE-SA、BBF、ETSI、TMF、Linaro、Openstack、OPNFV和CCSA等400多个重要组织中担任董事会成员……
他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伙伴”。
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和中东经济影响力咨询主管Pete Collings则用一份《华为在欧洲影响力报告》站在第三方立场用一堆严谨和详实的数据评估了华为公司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力。
该报告指出,2018年,华为对欧洲的直接影响是25亿欧元,这一数据是2014年的2倍多,直接雇佣了1.33万名员工;对欧洲对间接影响为54亿欧元,主要是在欧洲的采购,并创造了8万个供应链就业岗位和18亿欧元的税收;对欧洲的诱发影响(主要指由华为和供应链员工的消费)则是由9万名员工的消费为欧洲GDP贡献了49亿欧元,这些消费行为又创造了7.6万个工作岗位和20亿欧元税收。
综上,华为2018年对欧洲的经济贡献总额为128亿欧元,2014年~2018年的年化增长率为19%。
另外,华为2018年在税收方面的贡献达到了56亿欧元,Pete Collings说:“平均的教育和医疗行业的工资约4万欧元的年薪,而56亿欧元相当于13.6万名欧洲教育和医疗行业员工的年工资额。”
“作为欧洲人,我们知道华为在欧洲的影响远超过收入、员工、供应链还有消费。”Pete Collings谈到华为对欧洲的影响力时说,“我们看华为的创新和研发,可以看到它真正推动了欧洲经济的生产潜力,甚至是全球经济的潜力,也就是更加长期的经济增长,而且是全世界范围内的。”
2018年,华为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影响为欧洲提供了169700个就业岗位。在西方国家,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是当地政府最为珍视的,是一个企业在当地是否受欢迎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只要看看纪录片《美国工厂》就知道了。
但上述这些影响力在隐私安全面前又显得极其脆弱,隐私安全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最为担忧的话题之一,这也是美国可以假借隐私安全之名行封杀华为之实的基石。被问及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时,徐文伟回答道:“华为公司坚定不移地支持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时大家知道,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完成的,需要全行业各个组织,包括政府共同进行合作。”
对此徐文伟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要制定标准和框架。“不是说你没有信息安全或者你的网络不安全,你就不安全了,应该有一定的基于事实的标准”;
第二是可验证、可测试。“这个测试最好是第三方,比较中立的机构来进行测试。在当前的情况下,华为公司走得比行业里更进一步,我们在英国、布鲁塞尔、波恩建立了安全中心和验证中心”。
谈及华为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徐文伟说,华为2018年研发费用达到150亿美元,在全球所有公司中排名前5位。公司在全球现有超过8万研发人员,占总人数45%左右。“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当时还很小的时候,就明确要求预研费用必须占研发费用的10%以上,现在要求提高到20%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年20~30亿美金,投入到前沿和基础技术研究。”
早在2015年4月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强调:“未来我们每年的投资规模将保持在100亿~200亿美元,从而保证华为在数字化社会、智能化社会不掉队。”
通过最近几个季度的财报,华为的确在按照这个规模往研发上砸钱。外界经常有一种声音认为,研发投入的多少和专利技术的获取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未必成正比,但华为在5G技术上的领先正是因为其在过去长期的高投入换来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华为的创新就是用钱砸出来的。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徐文伟说:“华为有60多个基础技术实验室,700多个数学博士,200多个物理和化学博士。这些都保障了华为持续的技术领先。”
除此之外,徐文伟还给欧洲送了一拨儿福利。他透露,华为将采取“支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自建实验室、多路径技术投资“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2.0,把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共同创新。
“我们赞助了300多位教授从事研究,并且没有知识产权要求。华为还通过设立课题,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赞助了73位博士,提供了600多个实习机会,为近2000学生提供了授课培训与讲座。”徐文伟说。
他还表示,华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助力欧洲发展和培养ICT人才。内容包括:
1)面向开发者,在ICT领域推动沃土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15亿美元使能全球开发者,将开发者规模扩展至500万;
2)在消费者领域面向应用开发者推动10亿美元耀星计划,激励应用创新,未来3年汇聚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共同构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场景智慧新生态(就是自己搞一个App生态来替换谷歌等应用和服务);
3)面向大学生,华为在全球与50多所院校合作设立ICT学院,传播实用型的前沿ICT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为社会及产业链输送ICT人才。在欧洲,自2011年以来,华为已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等12个国家与院校合作成立了华为ICT学院;已培养100多名ICT学院讲师,每年约培养1500名学生;
4)面向更广泛的年轻学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启动未来种子项目,2011年项目在欧洲启动至今,共有来自31个欧洲国家的1347多名学生参与。
徐文伟说:“华为未来将在欧洲总培养3000名英才,包括选拔1000名大学生参加“未来种子”活动前往中国参观交流,招收1000名实习生到华为深入学习和业务实践,并录取1000名应届生入职华为。”
这些能不能打动欧洲,还要看华为是否将其付诸行动,也要看欧洲对此的警惕性和接受度,单恋显然是不行的。
在10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华为透露,其已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60多个5G商用合同,40多万个5G Massive MIMO AAU发往世界各地。
5月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后,华为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启动了所谓的备胎计划,鸿蒙系统等被用来江湖救急。
据虎嗅了解,最新发布的Mate 30系列手机因为无法在欧洲等市场使用谷歌应用和Android操作系统,华为目前正在欧洲积极扶持自己的APP生态,来替代谷歌等一些美国公司的服务和应用,所以,华为目前只会小批量向欧洲市场投放Mate 30系列,但华为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我,随着明年这个生态逐渐完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可惜没有机会去华为在欧洲的手机专卖店了解一下实际情况。
但有一组数据似乎显示,西方不亮东方亮。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统计,2019年第三季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为是唯一增长且高速增长的手机品牌,增速高达66%,市场占有率高达41.2%,而OPPO、vivo、苹果、小米等在第三季度有20%~40%不同程度的跌幅。
此时华为正在承受美国政府的极限打压,美国还在不遗余力地游说它的盟国加入到打压华为的阵营中来。而欧洲各国似乎并不打算对美国的呐喊照单全收。以英国为例,它在过去几个月对华为5G的态度尽显挣扎和暧昧——
2019年4月,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允许华为参与5G“非核心”设备及基础设施项目;
7月份约翰逊上台后,英国政府决定推迟引入华为5G的决定,理由是担心美国制裁导致的不确定性;
10月27日,《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英国政府高级人士的话称,约翰逊准备允许华为进入英国未来的5G电信网络“不具争议性”部分的权限;
11月2日,英国政府又宣布:将在12月12日大选结束后,由下届政府决定是否引进华为5G……
欧洲面对华为和5G技术的态度或许还将继续纠结,而华为也或许还将继续对欧洲释放善意和魅力攻势。
但我必须强调一点,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任正非又进行了一场“与任正非喝咖啡”直播,但从其对话内容与以往的高重复度来看,靠任正非喝咖啡似乎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并已经引发了外界对任正非的一些负面评论,一种共识认为,任正非肚子里就那些东西了。或许,华为该换一种战术了,过度消耗一个刚过完75岁生日的老头子,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像欧洲创新日、生态大会这种在当地市场就地解决问题的形式倒是可以多搞一搞。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