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或高铁站内,看到角落里无人问津的共享按摩椅时,很难想象它曾经也是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

长期以来,按摩椅因挪动不便且造价颇高,被中国普通家庭拒之门外。可一旦加持了共享概念,便犹如在行业里“丢下一颗炸弹”——使用者可以在公众场所、以单次较低的价格享受按摩服务。

如果单纯地从服务角度来看,共享按摩椅显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次按摩服务的“消费升级”。

凑巧的是,共享按摩椅还赶上了行业暖春。全球按摩器具市场从2016年开始回温,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近140亿美元,与之同步上涨的是投资者对共享按摩椅行业的“热情”——2017年,共享按摩椅融资2.4亿元;2018年,赛道融资2.6亿元。

然而到了2019年,共享按摩椅行业却突然哑火——不仅行业内再无大额融资,共享按摩椅概念也不再被投资人津津乐道。

潜力赛道一朝遇冷,是按摩椅出了问题,还是应由“共享”概念来背锅?共享按摩椅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1、风口上的按摩椅

如果回顾共享按摩椅发展始末不难发现,早前该领域获得资本青睐,并非完全依赖于“共享”东风。中国消费者对按摩的刚性需求,加速了共享按摩椅崛起。

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型消费的需求上涨。

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居民健康。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5%,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较为均匀。

如今,居民的健康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

另一方面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这一群体普遍具有中高消费能力,且他们是按摩椅的主要消费群体。

相比按摩刚需,中国市场按摩椅的渗透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华创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经测算,当前我国大陆按摩器具市场渗透率仅为1.13%,明显低于日韩等市场。

因此,自“共享按摩椅”出现在各处公共场所后,无论是对居民使用按摩类保健产品习惯的培养,还是对按摩椅行业发展的促进,共享按摩椅的确解决了当下按摩行业的发展痛点。

那么共享按摩椅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

「创业最前线」走访发现,目前按摩椅普遍为用户提供三种服务:5分钟短时体验、20分钟全身按摩、以及30分钟以上的全面消除疲劳感套餐。

在提供服务之余,共享按摩椅通常以三种方式向用户收费——按照服务项目和次数收费、将机器租给公共场所而后收取租金、以及为广告商提供显示屏广告位进行推广。

而在铺设点位时,共享按摩椅运营商会采取直营和联营两种运营模式。

直营模式是品牌方向物业交租金换取点位投放,品牌方拿取全部收入。联营则是品牌方与企业共同负担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例如物业负担全部成本,品牌方提供运营服务且抽取一定的收入,或者物业仅提供场地,按照合同约定比例抽取一定的按摩椅收益。

曾有业内人士乐观估计过共享按摩椅的盈利前景:根据不同的场景,一台共享按摩椅一个月营收能达到六百到一千元。其中优质场景有可能三到五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得出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一位不愿具名的共享按摩椅代理商告诉「创业最前线」,到2019年初,他代理的50台共享按摩椅月收益共计1万元。如果平摊下来,部分设备收入显然无法覆盖租金成本。

共享按摩椅品牌“摩摩哒”总经理吴小刚也曾表示,共享按摩椅经历了大规模扩张,也碰到许多经营困难。未来企业的业务和结构都亟需调整,以适应全方位的提效战略。

然而,共享按摩椅行业面临的挑战还不止如此。

2、不能承受之重

「创业最前线」整理发现,目前市面上知名共享按摩椅运营商包括乐摩吧、摩摩哒、爽客和码客街等主要品牌。

事实上在现阶段,共享按摩椅行业集中度不高,还未真正出现具备行业整合能力的小巨头企业。

企业乱战之外,一些行业困境也逐步显现——例如不少玩家都被后期高昂的维护成本拖住脚步。

仍以品牌代理商为例,他们除了负担加盟费外,还要承担指数级增长的维护费用。

一位按摩领域从业者曾计算过共享按摩椅的维护成本:如果投放地没有巡查维护,通常短短几个月内按摩椅就会出现较大程度磨损,例如皮革脱落、饮品零食撒入导致元器件损害等。

据了解,一张人造革成本已接近500元,开关和电子元器件为则100-300元。如果有更严重的损坏,返厂后还需支付技师的维修费,再加上员工租金和场地入驻费,即便按照一天一台设备入账100元计算,收入也根本无法覆盖后期成本。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降低边际成本或许是寻求盈利的重要手段。但对共享按摩椅来说,规模化效应能够削减成本的情况并不存在。

随着按摩椅使用时间增长,器具元件的损坏程度不断加深,大规模在线下铺设点位,只能进一步扩大亏损规模。

「创业最前线」还发现,不少共享按摩椅往往沦为置物架,无法物尽其用,更无法吸引用户进行消费。

尤其在商场内,不少顾客将共享按摩椅当作休息场所,却并不消费;还有孩童在按摩椅上蹦跳,长此以往将对器具造成损害。

此外,共享按摩椅还被爆出存在安全隐患。据媒体报道,早在2018年,曾有女子在使用共享按摩椅时头发被卷入设备缝隙中险遭不测。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负面信息再次给共享按摩椅行业蒙上一层阴霾。

3、“共享”迎来终局?

曾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共享经济赛道中,共享按摩椅是一个被低估的品类,按摩不仅是消费升级,在等待场景中也是一项刚需。

然而,从共享经济集体退潮来看,共享按摩椅的魅力已经消退大半。

2016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自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进入市场开始,在不到2年时间里,就有数千个共享项目涌现,共享经济迎来大爆发。

从出行方面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到日常生活方面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和共享按摩椅等一应俱全。在2017年上半年,这条共享赛道上还是人头攒动,这也因此吸引了资本入局。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当年吸金总额达104.33亿元。

然而2017下半年,共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以共享单车为首,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项目均迎来倒闭潮。

共享按摩椅也不例外。2018年,该领域也经历了集中铺设量过大、租金涨价、影院人流量下降、小厂商倒闭等问题,共享按摩椅行业进入整顿期,关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仍无定论。

时移势易,创业者们曾经也对共享经济充满期待。2016年,当创业者被问及“共享经济真的能赚到钱吗?”受访者可能会笑着说:“还真是。”

当2018年底再被问及相关问题时,创业者则会说,“共享经济太难做了”——在公司运营困难时,他果断关闭公司,给员工结清工资、将押金全部退还给用户。

的确,在资本助推之下,共享经济曾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景象。但资本最是“喜新厌旧”,当浪潮退却,“共享”沦为资本弃子,共享按摩椅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