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随着疫情的发展,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成为了紧俏商品。即便是专业厂商加班加点的进行生产,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口。鉴于此情况,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到跨界生产大军中。

从今年一月份到现在,全国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业务,新增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更是达到3600多家。

这些企业都在跨界做口罩

上汽通用五菱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作为第一家转型生产口罩的车企,上汽通用五菱采联合上游供应商广西德福特集团,通过改造生产线的方式生产口罩。生产线建成后,口罩日产量将达200万个,只用了3天就出产了第一批口罩。

此次生产的口罩一部分会交给政府统一调配,另一部分将陆续赠送给防疫一线奋斗者、上下游产业链等合作伙伴。

比亚迪

除五菱之外,比亚迪公司也在2月8日宣布将投入生产口罩和消毒液,按照“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出产品”的规划速度,到2月底,预计口罩产能可达500万只/天,消毒液产能可达5万瓶/天。

比亚迪表示,公司会优先考虑社会疫情需求、自用、上游供应商等,统一协调配合国家需要,目前暂不接受个人订单及外部订单。第一批物资将定向捐赠给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及志愿者等特定人群,后续物资则平价供应给市场。

富士康

2月6日,富士康在其官微表示,集团旗下的工业富联最近导入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5日试产。此次,富士康打通了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从源头增加医用口罩的生产供应。

富士康称,目前首条日产 10 万只口罩生产线尚处于试产阶段,预计到2月底日产可达200万只。不仅会最大限度满足集团员工防疫需求,还将视情况积极对外支援输出,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广汽集团、中石化、OPPO、海尔、水星家纺等各界企业,也都在关键时刻迅速决策,搭建防护物资生产线,组成了一支硬核“跨界抗疫”力量。

他们为何具备跨界生产的能力

众多企业跨界生产口罩这事虽好,但也难免让人心生疑问,他们为何具备迅速投入生产的能力呢?

要知道,口罩的生产要涉及到上游聚丙烯、中上游PP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耳带等原料,还需要口罩打片机、口罩带点焊机、口罩包装机等生产设备,以及灭菌等环节,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

所以,这些企业到底拥有怎样的跨界优势呢?

以比亚迪、五菱、广汽等这些汽车制造业为例,虽然表面看似与口罩这个物件并无关联,但实际上像聚丙烯、无纺布、非织布等生产口罩的原料,也同样会运用到汽车制造中。因此,原料重合这一点,为他们能够快速投入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富士康、OPPO等这些拥有庞大厂房和技术支持的企业,完全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在场地、技术团队、生产线无需做过多调整的前提下,只需采购口罩机等专业机器即可投入生产。

在抗疫的关键时期,有资质的企业在技术上可以进行直接帮扶或直接合作,政府也会加快审批。例如,比亚迪此次负责生产口罩的第九事业部,平时就一直在代理生产医疗器械产品,具有丰富的经验。

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诚然,企业跨界生产口罩、消毒液等防护产品解决了社会之需。但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毕竟只是暂时的,那么疫情过后,企业应该怎样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呢?

其实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早已出台政策安排。国家发改委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疫情过后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

至于生产场地和设备的问题,则无须过多担忧。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利用自身原有的厂房和现有设备进行转产口罩,所以后期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面对危机,这些主动站出来肩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既向大众展现了过硬的工业综合实力,也传递了积极正向的品牌价值观。

不过,对于目前的跨界生产热潮,众多企业也应该理性对待。疫情过后,或将有行业巨头涌入,竞争会变得更为激烈,投资者也要谨慎辨别,不要跟风炒作。

对于体量较小的口罩生产企业来说,也不要盲目扩张生产线,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占用现金流等现象,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长远来看,市场挤出效应会促使主体回到正常的竞争体系中去,不具备行业优势的企业终将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