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需要新的“桥梁”。
2月29日,三只松鼠发布了2019年业绩快报:
“三只松鼠的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了101.9亿元,同比增长45.61%。不过,净利润仅为2.49亿元,同比下滑18.8%。”
增收不增利现象愈加严重!
随后,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三只松鼠表示已经与饿了么展开合作,由松鼠小店上线外卖业务。
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保持业绩增长的无奈之举。但不管怎么说,在疫情尚未褪去的背景下,上线“外卖业务”还是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01
三只松鼠送外卖了
疫情期间,“危”与“机”往往都是相伴的。
一方面,受快递停运和消费者减少外出影响,无论是线上业务还是门店业务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休闲零食作为消费者的刚需,市场需求一直都存在,尤其是限制外出后。
那么,该怎么办呢?
三只松鼠的答案是:上线外卖业务,将零食送到消费者手里!
“三只松鼠外送主要由直营门店和松鼠联盟小店参与,依托于第三方外卖平台以及微信小程序,触达更广泛消费人群,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根据三只松鼠的说法,上线外卖业务并不是疫情下的阶段性举措,而是一种长期行为。
也就是说,外卖将成为三只松鼠新的销售渠道。
目前,三只松鼠的联盟小店主要有两个工作重点。第一,清理关店期间积累的库存,临近保质期的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正常商品则辅以8折销售;第二,加快外卖服务的上线节奏,为开展社群营销打基础。
伴随着客流量的逐渐恢复,线下门店的生意也逐渐恢复正常!
02
上线外卖业务
三只松鼠有哪些考量
前面提到,三只松鼠的外卖业务主要由直营店和松鼠小店参与。那么,上线外卖业务,品牌方究竟有怎样的考量呢?
第一、加速多渠道融合,实现新零售战略布局。
从2016年开始,尽管三只松鼠在线上的发展依旧很快,但是出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也开始着手线下门店的布局。
截止2019年底,三只松鼠的投食店达到了108家,松鼠联盟小店的数量达278家。尤其是主打消费者触及的联盟小店,与2018年相比,仅仅一年时间门店数量就增加了近20倍。
也就是说,三只松鼠的新零售战略从去年开始提速!
从长期来看,上线外卖业务符合新零售战略布局的要求,能够与电商业务、线下门店、团购,以及商场、超市等渠道,尽可能触及消费者。
而且,就外卖本身而言,能够与线下门店实现很好的融合。
第二、增加覆盖半径,提高单店营收规模的必然举措。
2月29日,三只松鼠发布了“40天招聘1000人”的人才计划,其中线下门店岗位占比约50%,包括像区域运营经理、体验店财务分析师、拓店专家、门店经营顾问等岗位。
为何会如此大规模招聘呢?
目的就是为了大力布局线下渠道!
根据介绍,三只松鼠计划今年完成累计开店1000家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1.5倍。
但是,即便如此,也难以实现城市各角落的全覆盖。因此,需要外卖增加门店的覆盖半径,进而增加单店营收规模。
第三、为了充分发挥联盟小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竞争提升门店的整体业绩。
就投食店来说,由于其主打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场景,除了销量之外还承担着品牌展示的功能,因此门店租金和运营成本更贵。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三只松鼠在投食店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盟小店这一新门店业态。
因此,自营门店和加盟门店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竞争!
为了刺激联盟小店的发展,三只松鼠取消了保证金而改收年费,这就意味着“联盟小店”的店长自负盈亏,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那么,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会千方百计的在营销上发挥创造性。
正因为此,与其说三只松鼠从战略的高度上上线外卖业务,不如说是“联盟小店”为了增加门店收入的自发行为。
长期来看,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03
线下门店业务
下一个百亿营收的梦想
如果说2016年三只松鼠开出第一家线下店铺,是出于长期谋划的主动选择,那么四年后的今年,回归线下则是不得不的尝试。
怎么理解?
前面提到,尽管三只松鼠的营收仍保持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出现了暴跌。这就意味着,在流量越来越贵、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线上业务已经进入了严重的瓶颈期。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大线下业务呢?
三只松鼠给出的方案是:
在战略层面,控制好开店的节奏和数量,并且通过制度激发加盟店长的创造性;在营销层面,三只松鼠既要保持品牌的整体热度,又要在具体的业务上给予对点的营销帮扶。
当然,除此之外,三只松鼠还需要打造服务于线上和线下的供应链体系,尽可能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过去七年时间,三只松鼠成长为了休闲零食领域的龙头企业,实现了营收从0到100亿元的跨越式成绩;但是,下一个百亿营收目标,三只松鼠或许只能寄希望于线下门店的拓展。
好在的是,无论从线下门店的总体营收规模,还是单店的营收情况,都证明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加快开店的同时,继续发掘和调动线下门店的积极性!
参考来源:
[1] 李振兴、白杨,《三只松鼠“送外卖”,食品企业开启线上逆战》,2020年2月26日,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