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百业待兴。
有一个行业近期突然走入了大众视野,源自“18万一张的回程机票”。
事实上,由于疫情期间航班的大幅度减少,一部分春节出国旅行的群众被取消了返程机票,一部分海外华人选择回国躲避疫情,这为公务机包机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深耕公务机行业20年的中国公务航空集团创始人廖学锋向凤凰网财经表示,近期包机业务的需求增长达到了300%,但是“拼团包机”只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产品,不具有常态化的条件,18万一张票的定价对于公务机来说属于合理价格。
他同时指出,中国的公务机保有量目前在500架左右,是美国的2.5%。面对近期包机业务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最多只能满足其中的30%。以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和超高净值人群比例来说,未来的公务机市场至少具有20倍的上涨空间。
“买私人飞机是为了炫富,这个理解是很偏执的”,廖学锋认为,公务机就是交通方式的一种补充,它最大的好处是具备私密性,既是一个高效的交通工具,也是你的家,你的会所,你的酒店,你的办公室。
另一方面,廖学锋表示,在这次疫情中,公务机充分发挥了“随时随地”起降的优势,频繁用于紧急救援物资的运输,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01
18万一张票不算贵,拼团包机难成常态
凤凰网财经:近期有乘客通过拼团包机的方式从伦敦返回上海,票价是18万,这是一个正常的价格吗?
廖学锋:这架飞机是波音787梦想客机做的公务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超豪华公务机,全世界现在也就两三架,一般配备4到8个空乘人员,主要是满足一些大型集团、中东富豪或者总统专机这类需求。
40个座位也不是我们常用的公务机,在国内售卖较多的机型一般乘坐10到20人。
一张票18万的价格其实不贵,在我看来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涨价。
我们不能从民航机的角度去看待公务机的价格,因为公务机从来也不这样卖,这是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特殊产品。
公务机包机的价格,通常都是整机出租,不存在拼团包机的情况,它的定价主要以飞行小时来衡量,跟出租车算公里数是一个道理。
787梦想商务机 图源自金鹿公务官网
凤凰网财经:您认为拼团包机这种疫情期间的特殊产品,后期有没有可能成为公务机的一个通用产品呢?
廖学锋:有,但难度很大。
因为公务机最大的其中的一个好处就是隐私性,它既是一个高效的交通工具,也是你的家,你的会所,你的酒店,你的办公室,如果是和很多你不认识的乘客共用,那么使用公务机的一大部分功用就失去了。
凤凰网财经:一个正常的包机流程要多长时间?
廖学锋:现在很方便,有的时候就几个小时。
02
公务机需求增长300%,最多只能满足30%
凤凰网财经:疫情期间,公务机发挥了哪些作用?
廖学锋: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很多客户的公务机都用于向武汉运送医疗紧急物资,这些成本都是由机主个人承担的。
他们全世界去买口罩、买防护服,买好以后用自己的飞机拉回来,这是最方便快捷的。相比较来说,如果选择民航,这个过程就会漫长很多。
有家公司在欧洲的一个小城市买到了一批医疗防护服,原打算用航班飞机运输回国。但需要先把物资运到一个有中国航班的城市,再由这个城市用航班把物资运到北京,在北京清关后再找飞机送到武汉,找到合适的航班飞机非常困难,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把物资运到武汉。后来我们安排了一架公务飞机,把物资直接从这个欧洲小城市运到了武汉。
另外,直升飞机由于对起降场地要求小,飞行机动灵活,可以把医疗物资、救援人员和危重患者直接送到就近的地方。这次疫情中,很多企业家的私人直升机都投入了医疗救助服务,直接把救援物资和人员送到医院门口。
凤凰网财经:这次疫情是否推动了公务机的需求增长?
廖学锋:是的。
这次疫情期间公务机迎来了几个需求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是春节前出游,这是正常增长;真正的小高峰是春节以后,一种是由于国内疫情严重而选择出国,另一种是很多人春节出去旅游,后来由于疫情变化,使得他们原来已经订好的返程机票作废了,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是最后没有办法找公务机回来的。
现在是第三波,正好反过来了,一部分是前段时间出去躲疫情的人现在要回来,当然还有很多是在国外长期居住的,对国外情况不太放心,所以选择回国。
最近的需求增长估计有300%,但是现在满足的非常少,能满足20%-30%就算好的。
原因很复杂,机组的原因,落地申请国家的限制,国外的限制等等。比如说进首都以后机组就得隔离14天,这个机组就没有办法再用了,现在要找到一个公务机是非常困难的。
整体来说,参与拼团的公务机公司还是很少,主要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更多人会选择和家人朋友共同使用,而不是陌生人,因为你无法确认其他人是否已经被感染。
03
“买私人飞机是为了炫富”这个理解是很偏执的
凤凰网财经:购买公务机的主要是哪类人群?他们的平均资产是多少?
廖学锋:我们公务航空有一个简单的法则,差不多资产要有飞机价格的20倍左右。
飞机的价格范围非常广,在国内现在常用的飞机价格差不多在2亿左右,每年还会产生约2000万的维护费用,也就是说,你自己的资产至少得有40亿。
购买公务机比较多的还是私营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主。
比如海底捞,他们在全国有很多分公司和店面,他们可能每天都要到国内的大区去巡查、讨论、调研。
比如马云,他基本上全世界到处跑,如果没有公务机,也是没法实现如此高效的飞行。
凤凰网财经:对于这些超高净值人群来说,您认为购买公务机是必要的吗?
廖学锋:当然,有个说法是“要致富先修路”,是一个道理。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他说买第一架公务机的时候,当时的想法是“我这一辈子辛辛苦苦创造了财富,终于可以买个飞机享受享受了”,但他以后发现他飞机买晚了,“不是说发了财以后才买飞机,而是买飞机帮你发财”。
有了公务机以后,你的朋友圈圈层都变了。
有些企业家本来没有想到要买公务机,可能周围朋友说没事我的飞机经常空着,你就拿去用吧,你用一次,两次,三次,你还好意思一直用人家飞机吗,就跟你借人家的爱车是一个道理。
凤凰网财经:这些购买了私人飞机的客户,他们使用频率高吗?
廖学锋:当然,谁也不会把飞机买来放着。
现在很多人,都对公务机有误解,觉得买公务机的人就是钱多炫富,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这个理解是很偏执的,这些人说实在话也没有炫富的必要。
公务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交通工具,他们买来的是一个高效的交通工具。
目前公务机消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人专用,老板们自己买了自己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人飞机;另一种就是包机的形式,一般是集团公司有需求。
可能拿地面交通工具做个对比,就能很清楚地能说明这个概念:
地面交通主要有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三种。公交车相当于民航飞机,它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交通需求,这时候,更为灵活的交通工具 — 出租车就出现了,这就相当于公务机租赁业务,它可以根据乘客的要求,确定起飞到达时间和地点。
同样,私家车具备另外一个好处, 就是只保证你自己的使用,这就大大节约了个人的时间成本,这就相当于购买私人公务机。
和汽车一样,公务机也存在二手交易市场。一架公务机寿命30多年,平均转手4-5次,所以现在国际上的二手公务机交易市场也很活跃,已经占到购买量的60%。
04
中国公务机规模是美国的2.5%,具有20倍成长空间
凤凰网财经:目前国内的公务机市场整体情况怎样?
廖学锋:追溯历史,我国公务航空始于1995年,至今已然有20多个年头了。
我记得1995年的时候,潜在客户十个手指就可以数出来,我们当时重点推荐的是一个300多万美金的飞机,当时有300多万资金买飞机的人,我敢保证比现在有3亿美金的人还少的多。
国内公务机真正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从2009年开始的 — 仅10年时间,我们大中国区的公务机数量从30多架变为500多架。
但相对于我们国家的实力和版图大小来说,公务机航空业还是非常落后的。对标美国 — 他们的公务机大概有2万多架、通用航空飞机加起来有30多万架。
实际上按中国当前的GDP和高净值人群的比例来计算,我们的规模应该在一万架左右是合理的。
目前市场规模较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还不够 — 反应在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机场数量不足。
美国目前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个机场;而我们国家才500个左右。但也不用悲观,我们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仅去年一年我们国家就新建了127个机场,这个数量比我们国家前10年修建的新机场数量的总和还多。
另外成本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国内目前不生产公务机,进口就需要增加13%的增值税和6%的关税。另外,我们国家飞行员资源非常紧缺,公务机不得不从全世界各地雇飞行员,成本当然就高,要给他们解决吃住和小孩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凤凰网财经:也就是说,应该拥有公务机的人里只有5%购买了公务机,中国国内市场具备20倍的成长空间。
廖学锋:是的。
凤凰网财经:您预测从500架增长到一万架需要多长时间?
廖学锋:20年左右,这是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国内对公务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强。
首先,我们国家非常大,航空是主要的快速的交通工具;第二,由于这么多年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也能用的起这样的产品;第三,国家政策越来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
这次疫情其实对公务机也起到了一个普及的作用,很多没有接触过公务机的人,他们用了以后发现这个产品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有很多优势。
05
受疫情影响,10%的公务机持有者正在考虑出售
凤凰网财经: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认为2020年贵公司整体的收入会降低还是增加?
廖学锋:要看疫情的发展还有多少时间,如果说社会能很快恢复正常,企业的损失就可以控制。
我们这个行业跟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光有需求没用,你买不起就没办法了。
凤凰网财经:对咱们这个行业的影响一季度是否有所体现?
廖学锋:有,一些企业已经在考虑或者已经开始出售飞机了。
估计这个比例在全行业来说有10%,这种集中出售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比例是很大的。
凤凰网财经:后续有何应对措施?
廖学锋:以行业来说的话,下一步会积极地争取一些生存的权利,比如说空权的开放,成本的降低,来改善我们这个行业的成本结构,慢慢把整个成本降下来,使得中小型公务机在国内越来越多,这个行业也就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