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其实很简单】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公司到底该不该上市。上市的利与弊是什么?哪些公司适合上市,哪些不适合呢? 答案显然取决于具体行业、具体公司。
这些年,太多公司把上市本身看成是创业和经营的终极目标,结果上市后被搞得很累、很残。而不少地方政府把本地有多少公司上市当成政绩,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就以地方水厂公司为例,他们的收入很稳,分红也确定,但由于水价受管制,所以收入增长前景不多,这种公司如果上市,他们的股票回报更像债券,也跟银行存款的收益类似,可是,A股市场照样给40倍或更高的市盈率。这种公司更适合发债融资,而不应该上股市。从投资者角度讲,股市之所以是股市,跟银行存款、债券不同,是因为股票的定位是最大化财富增长,而银行存款和债券才以保值为目标。所以,像地方水厂这样的稳定行业不适合上股市。
那么,对于增长前景好的公司,又该怎样决定呢?
远大空调的烦恼
这使我想起远大集团的创始人张跃先生,他是我认识的最执着、对绿色增长最认真的人。就跟华为一样,多年来,不断有华尔街投行想说服远大上市。但张跃坚持不上市,继续精品公司路线。在谁都争先恐后上市圈钱的背景下,拒绝上市诱惑需要很强的个性风格和特立独行意志。那么,张跃有多独特呢?
他的职业生涯从中学美术老师开始,但很快于1984年下海,几年后跟弟弟张剑一起研制出无压锅炉,并获得专利。兄弟俩的第一桶金是卖无压锅炉技术获得的。他们接下来看准了空调市场,认为需求前景巨大,并研制出国内中央空调行业第一台直燃机。1992年他们在长沙创办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由张跃任董事长兼总裁,以设计优美、技术领先为特色。每次跟张跃接触,都被他的敬业、专注和激情所感动。所以,一点不奇怪,远大很快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直燃式空调公司。
1997年,远大空调的销售额达到20亿,当年张跃破天荒买下私人飞机,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飞机牌照的民营企业家。可是,不到十年,他决定不再使用私人飞机,因为他感到单独飞行一次就要烧那么多油,制造那么多污染,对环境那么不利。这些认知使张跃开始专注环保、绿色技术的研发,随即远大选择聚焦新型环保建筑设计,目标是使建楼过程和建筑成品全面绿色、低碳。就这样,张跃在各种场合都会宣讲他的低碳理论。他说,多数人是感觉不到环境变化的:“就像温水煮青蛙,刚开始是感觉不到的。但是慢慢加热,等到有一天温度达到沸点,污染程度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人类就晚了”。
在2010年3月,远大集团仅仅花了24小时,就建成了上海世博会的远大馆,建筑使用的完全是轻量钢结构,材料消耗只有传统建筑的1/6,能源消耗只有1/5,更没有产生混凝土垃圾,而且整个馆的抗震性还更强。
在2011年,远大集团只花了15天时间就建成一栋30层的大楼,并且整个建筑也是既环保低碳、耗能超低,也能长久保值。远大的建筑技术使世界的发展变得可持续,增长前景很好。
对张跃的创业背景和个性了解一点之后,你能看到,他不肯加入上市圈钱的行列就不奇怪。2000年左右开始,一波接一波的投行人士要帮助远大上市发行股票,可是,张跃一直说:“我们有盈利,也有继续发展的资金,不缺钱,为什么要上市呢?”
在他看来,公司上市过程中和上市之后,各种成本不低,况且作为上市公司,远大肯定会受到市场的方方面面约束。对于张跃这样个性鲜明的企业家来说,如果他选择要做一项事业,他会坚持去做的,不会接受外行投资者质疑。
当然,在远大选择将业务范围从空调行业扩大到建筑设计与建造领域后,它的市场潜力巨大,但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处于新的转折点的远大,是否该重新考虑上市的议题呢?
上市的好处
公司上市的成本不低,但上市不只是为了扩大融资,其他好处也很多。首先,远大如果继续不上市,张跃手中的股权就没有流动性,他的成功果实只能通过未来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股市为创业者提供的是一种对未来预期收入做定价、变现的机器。当然,即使远大上市了,张跃也不是必须变现未来,但有这个灵活性总是好事,他也可以只变现一部分去做其他创业投资,分散风险。
其次,上市之后,股东基础会扩大,帮助分摊公司风险,也可以慢慢地有其他大股东,甚至往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而不是只指望子孙或其他血亲接班。引进其他利益相关者并逐步建立合适的治理结构,是公司长久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富不过三代”诅咒的理性办法。
再次,上市之后,公司等于有了自己的“货币”——股票的发行权,给公司的发展战略多了一项重要的备选工具。这话怎么说呢?
我们就以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的故事为例。之前,在民营体检服务行业有三大巨头: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这三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资本战略:A股IPO、海外IPO、A股借壳。不同的选择深刻地影响了各自的命运及行业发展格局。
2012年,慈铭体检开始A股上市申报,在三巨头中最早启动资本运作。但由于证监会加强发行监管审核、IPO暂停等原因,慈铭上市不成。爱康国宾2014年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体检行业上市第一股。
慈铭体检上市失败后,股东们准备出售公司,而美年健康有意收购,于是,2014年底慈铭体检和美年健康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可是,那时候美年健康还没上市,资金不够,只能受让慈铭体检26.78%的股份。
之后,在2015年,美年健康借壳江苏三友上市成功。一旦上市,美年健康股份的价值和用途,就大为不同。先是美年健康的实际控制人通过质押所持有的股份,融到资金,逐步收购慈铭体检的其他股权。最终,美年健康决定并购慈铭体检所有的股权。
尽管并购审批过程几经波折,但在2017年7月12日,证监会还是批准了交易:美年健康发行新股1.5亿股,外加3.5亿元现金,收购了其他股东持有的慈铭体检72.22%的股权。收购完成之后,美年健康成为行业第一,抬高了竞争对手面对的壁垒。
这些年,不只是美年健康,像携程、腾讯、分众传媒等国内外上市公司都喜欢充分利用上市后的股权发行便利,用自己股票收购其它公司,改变自己的地位、也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
那么,远大是继续做精品企业,对上市不屑一顾,还是是时候改变做法,选择上市呢?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第一,上市并不是每个公司的最优选择。在中国有华为、远大,在美国有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制造与贸易公司——嘉吉(Cargill)公司等等,这些都是不上市也非常成功的范例。第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上市的好处,各企业家自己要做权衡。比如,上市会增加公司股权的流动性,让股东可以随时变现未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财富,也可以改观公司未来的长久发展前景。第三,一旦上市,公司就类似于央行有了“货币”发行权,这里的货币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增发股票收购其他公司,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改变行业格局。
(本文系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