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闪电式扩张,叫板星巴克、碰瓷喜茶,让人直呼颠覆了咖啡茶饮行业的瑞幸咖啡,为何需要走到财务造假这一步?
本文由腾讯新闻与金十数据联合出品,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1、瑞幸咖啡——“幸运值”余额不足
这两年的商业圈,谁人不识小蓝杯——瑞幸咖啡呢?
国货之光、民族之耻、资本主义薅羊毛机、无情的发券机器人……从2017年创立开始,瑞幸就争议缠身,但这并不妨碍它“元气满满”地跑马圈地,创下成立18个月,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概股历史纪录。
但是,这个疯狂的神话,似乎已经走到头了。
就在上周五(5月15日),纳斯达克终于对瑞幸下手了,发出一纸通知书,决定对瑞幸实施摘牌退市。
虽然在接到通知后的30~45天内,瑞幸还可以举行听证会、进行逐级的上诉,这段时间仍然保持上市资格,但要力挽狂澜几乎是不可能了。
因为瑞幸神话泡沫的根源在于实打实的财务造假,绝非讲故事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事件的导火索在于今年1月31日,国际做空机构浑水针对瑞幸发布做空报告,直指瑞幸在财务和运营数据上大规模造假。不过,这份报告一度成为“哑雷”,瑞幸股价很快回归到做空前,直至4月2日其自曝22亿元造假事实。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放在任何资本市场,任何时间段都是一种违法违规的行为。纳斯达克在通知书上列举的瑞幸两大“罪状”——作假账和未能公开披露有效信息,都言之凿凿。所以,瑞幸在造假实锤后,收到退市摘牌通知,并不冤枉。
问题在于,那个曾经闪电式扩张,叫板星巴克、碰瓷喜茶,让人直呼颠覆了咖啡茶饮行业的瑞幸咖啡,为何需要走到财务造假这一步?
2、元气满满的瑞幸,蒙眼狂奔的游戏
2017年底,瑞幸在北京开出了首家门店,随后开启扩张“闪电战”。
一年内瑞幸门店突破2000家,两年门店超过4500家,超越星巴克门店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对比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0年,平均开店数度约为每年200家,让不少人觉得瑞幸真是后浪可畏。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咖啡本来就是一门慢生意,一则是在中国,消费者的咖啡饮用习惯养成需要花更多时间,二则是咖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和慵懒午后、慢生活情调是强相关的。
所以,星巴克的开店步伐并不算慢,但瑞幸从诞生起,就以唯快不破的形象,试图颠覆很多人对咖啡行业的想象。
瑞幸想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中国人咖啡消费远低于世界平均,喝咖啡也不一定要“端着”,瑞幸一定会让中国人对咖啡上瘾,让喝咖啡像喝可乐一样普通;
中国商场和CBD写字楼是有限的,瑞幸需要一路高歌猛进,并做个大方的发优惠券机器,从物理和心理距离上攻破消费者的防线;
有了自取咖啡模式、数字化科技、无人零售等创新,颠覆咖啡行业是分分钟的事;
虽然从创立开始,瑞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只有有钱继续支持扩张,瑞幸就能度过亏损期,占领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蓝海,前途一片光明。
这个故事,成功打动了很多投资人,瑞幸也得以融资、上市,用烧钱补贴的方式,去吸引用户注册和消费。
其实,这种先烧钱补贴、后占领市场的故事并不新鲜。
但瑞幸的下场沦落到财务造假、被勒令退市,其中的原因,恐怕在于瑞幸搭建的商业模式大楼,从根基开始就不稳定。
3、商业根基不稳,谎言套娃上场
瑞幸烧钱的逻辑,在于品牌规模爆炸式增长到临界点时,就能在市场斩获绝对主导地位,可以赢家通吃,占领中国咖啡市场。这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幂律分布”逻辑。
幂律分布的基础,在于互联网产品的成本是不以人为边界。比如支付宝,从一百人使用,到一万人使用,对阿里而言,所需要的员工和租金等管理和运营成本,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只需要多加些服务器就可以了。
但瑞幸所在的餐饮行业,却是遵循“正太分布”的逻辑。简单说,就是行业中不赚钱和很赚钱的企业都很少,大多数属于平均状态,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才是正常状态。例如火锅股一哥海底捞,2019年市场占有率也仅仅是2.2%。
这是因为餐饮之类的服务业,是以人为价值提供主体的,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加,管理成本就会水涨船高,很容易触及到管理的边界,还会遇到诸如客户体验差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排长龙的海底捞,却不敢大肆开店的原因。
简而言之,只有在幂律分布的行业,才存在烧钱去达到临界规模,从而在行业中大口吃肉,让别人喝汤的蓝图。而在正太分布的行业,是很难产生垄断巨头的,品牌要活得长久活的更好,只能通过独特的产品、服务、文化来建立护城河。
瑞幸虽然打着新零售的创新旗号,但仍然离不开餐饮行业的本质,员工工资、店铺租金、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成本,都会随着门店扩张而呈几何式上涨,而不是摊薄至近乎零。
所以,瑞幸咖啡可以说是兜着“正太分布”的底子,却想要进入“幂律分布”的剧场,可以说是一开始就拿错了剧本。
既然想要以“幂律分布”来跟投资人讲故事,瑞幸最看重的,自然而然就是新增用户,寄希望于用户量能达到赢者通吃的临界点。
显然,中国用户的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瑞幸开店的速度。瑞幸想要继续这个烧钱补贴、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造假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由此可见,财务造假并不是瑞幸某一个高管的问题,而是瑞幸为了圆商业模式的慌,在财务上说的另一个谎。
结语:在接到纳斯达克退市通知书后,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连夜发布个人声明,反思自己的个人风格可能太激进,企业跑的太快,也导致很多问题。
陆正耀态度恳切,言辞流露出痛苦和自责等个人情绪,并反复强调绝不是以“概念做局”去欺骗投资人,坚信瑞幸的商业模式与商业逻辑是成立的。
但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商业无信则不立,造假并不是一句“个人风格激进”就能翻篇的。瑞幸的泡沫,是一场套娃式的资本游戏,只是有人终于站出来指出,“皇帝并没有穿新衣”。
一纸退市通知书,是瑞幸神话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接下来,瑞幸将举行听证会,也需要处理投资者就造假提出的集体诉讼,可能还会面临754亿元的天价赔偿。
小蓝杯还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