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支付宝“截胡”,万亿巨象终于“醒了”
商业丛林里从来没有舒适区,不管是万亿市值的行业翘楚,亦或是垂直细分领域的TOP1,只有不停地自我革命,才能不被他人所迭代。
文/隗樊刘欢 亿欧专栏作者
坐拥9亿用户,日赚3.2亿,总市值超1.33万亿……常年雄踞中国三大运营商之首“躺赚”的中国移动,最近拉响了“警报”。
财报显示,2018年前9个月,中国移动净利润950亿元,但5677亿元的营收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而这是中国移动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雪上加霜的是,老对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却在Q3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有人把2018年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分野,这一年中国商业环境开始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
10年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率高达53%,而2018年已不足3%。10年间,流量越来越贵,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已然成了中国商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对三大运营商来讲,亦如此。没有流量,失去增长,没有增长,失去一切。
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看,企业保持基业长青一定是业务增长曲线的连贯与延续。当单一的曲线无法承载增量空间时,就得看企业的第二根、第三根业务曲线能否支撑。以阿里巴巴为例,除了电商业务之外,阿里已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根、第三根业务曲线——阿里云、数字媒体娱乐、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等。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营收和利润都过于依赖通信服务和数据流量。单一的业务类型下,一旦用户增长遇到天花板,这根业务曲线就会“横盘”甚至出现“拐点”掉头直下。
“一招鲜”的中国移动急需“转身”,寻找第二根业务曲线,这些年,它一直在努力,但巨象转身的缓慢,在中国移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被微信、支付宝先后“截胡” 那些年中国移动错过的机遇
2G时代,中国移动最让人叹息的莫过于飞信。从2007年率先推出,后被市场热捧,飞信在2010年达到鼎盛,其注册用户超5亿,高峰时拥有9000万活跃用户。
凭借飞信,中国移动甚至一只脚已踏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进入2011年后,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OTT业务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业务不断受到冲击,再加上中移动屏蔽其它运营商的封闭模式,使得飞信日渐式微。2016年6月,中国移动关闭了短信转飞信业务,飞信更名为“和飞信”。
3G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移动切入操作系统。为掌握更多话语权,2009年中国移动研发智能手机终端操作系统OMS(Open Mobile System),并在此基础之上和手机厂商合作推出Ophone手机。可以说,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最早提出占领智能终端入口。彼时国内操作系统中尚未形成iOS和Android双寡头格局。
然而仅仅过了2年,OPhone手机就败下阵来。在媒体的报道中,手机厂商直指OMS系统沿袭2G手机设计思维,强制用户使用移动服务。中移动再次在手机市场中被边缘化。
除了在通信、软硬件行业试水,中移动在支付端也是“磨刀霍霍”。早在1997年,中移动就提出了将支付卡放在手机里的构想。2010年,中移动在广东、江苏、北京等城市进行移动支付——“手机通宝”业务试点。
只不过,当中移动内部还在争论采用何种技术和硬件载体进一步商业化时,支付宝在2011年10月就推出了二维码支付。半路杀出的支付宝,让中移动在两年后叫停了该试点项目。
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千:“当我们在争论什么技术最方便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如何去开发新的应用。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躺赚”的中国移动 需要“一剂猛药”
“中国移动的创新意识强不强,那得看中国移动生存压力大不大。创立早期,中移动的骨子里是有强烈的求生欲基因的。发展到今天,中移动‘躺赚’的日子过得太久了,如果没有大的刺激,相信中移动不会有动力做变革,”一位通讯行业资深人士向亿欧透露。
从2007年开始,几个项目试错下来,中移动有点“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味道。2010年以后,鲜有集团层面的大产品上马。
2018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宣布豪掷10亿元打造全资子公司“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于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仅仅数百字的报道如“平地一声惊雷起”,让整个金融圈足足“热闹了”半晌。
这是继飞信、OMS操作系统接连折戟后,时隔11年,中移动又一次“卷土重来”。2018年三季度营收数据同比下降0.3%,这或许是刺激中国移动的一剂猛药。
中国电信方面人士在接受亿欧采访时透露,“中移动此举可以看作是国有企业向资本管理的转变。同时也是运营商转型升级拓展场景,以占据更多价值链节点所需。”
进入2018年以来,以银行系为代表的“巨头”阵营吹响了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号角。据亿欧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下半年至今,至少有15家知名企业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其中11家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
从上图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似乎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标配。
从中国移动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可以看到,该公司将作为中国移动打造国内一流的“通信+消费+金融”综合服务商,主要业务涵盖融合支付、特色电商、金融科技三大板块。
带着“镣铐”跳舞 中移动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移动加码金融科技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毕竟坐拥9.2亿用户,有线宽带1.5亿用户,海量的用户基础、丰富的数据、多元的线下渠道是其进军金融领域的天然优势。从产业融通,要素融合方面看,中国移动把控着5G时代各产业场景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掌握着物联网时代的入场券。目前,中国移动已将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看作是其推动基础设施升级的重心。
众所周知,在金融领域,牌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移动直接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公募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此外,中移动还通过投资占股方式,持有浦发银行18.18%股份,并且在2016年入股了仁和人寿保险公司。
支付行业专业人士向亿欧透露,既定的第三方支付产业格局最近突然有松动迹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一再打压,国家队银联云闪付正在大力推广。某种意义上,监管层希望中国移动这一类国家队能够对现有支付格局形成再平衡,以期让市场更规范、更安全。
一位行业专家在接受亿欧采访时表示,“中移动发力金融科技,理论上很完整,但如果机制、体质突不破,讲得再好都是纸老虎,从飞信与和包支付两个产品不温不火的表现看,中国移动依然没有跳出体制的束缚。”
亿欧认为,对中国移动来说,积累多元化消费场景,从行业中获取数据,再将数据反哺场景,打造生态闭环是中国移动的发展走向。如此来看,扩大交易场景、导入流量,积累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消费场景挖掘的战场上 联通、电信也是虎视眈眈
为了更为直观地呈现移动、联通、电信在不同消费场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亿欧整理了三大运营商的支付平台:和包支付、沃支付、翼支付APP上细分场景入口和服务项目。其中,细分场景大致分为基础服务、金融服务、电商购物、娱乐出行、便民服务和其他五大类。
中国移动和包支付细分场景服务一览
中国联通沃支付细分场景服务一览
中国电信翼支付细分场景服务一览
三大运营商场景服务数量横向比对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五大细分场景中,中国电信翼支付提供的服务项目52项,中国联通沃支付提供的服务项目38项,中国移动和包支付平台提供服务项目32项,因此在服务消费场景的广度上,中国移动并不占优势。
除了基础服务、便民服务两个场景服务项目和其他两个运营商差别不大外,在金融、电商购物、娱乐出行三个可以积累更加多元数据的场景中,中国移动和包支付提供的服务种类都少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场景覆盖的深度主要从各具体服务项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和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反映出来。
亿欧体验和包支付和翼支付APP后发现,在金融服务和电商购物两大场景中,翼支付平台的用户购买产品体验和支付选择体验都要好于和包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国电信就推出了 “甜橙金融” 独立品牌。目前,甜橙金融旗下已经拥有翼支付、交费易、甜橙理财、甜橙云贷等多个业务,涵盖支付、财富管理、供应链融资、消费金融、征信、技术等多个条线。
暂且不提几乎平分零售端支付的支付宝和财付通,从三大运营商各自覆盖场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即使中国移动不想“虎口夺食”,也难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综合来看,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以“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名义明确自己的“金融战略”,但事实上中国电信已暗渡陈仓,积极布局很多年。中国联通在经过混改之后,借势阿里、腾讯也迎头赶上。中国移动“变阵”后,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刚刚闭幕的2018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表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生态共创已经成为产业普遍共识。信息通信业有着开放合作的优良传统和天然基因,开放合作不仅是过去信息通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行业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
面向更为广阔的数字化创新领域,不仅产业竞争从过去单一产品的竞争转向产业体系的竞争,产业协作也已从具体业务的开放合作、平台的共享共赢向生态的共创共生转变,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
尚冰的话中,也许指出了中国移动转型升级最深处的问题——面对变革,中国移动是否足够开放。
刚刚过完18岁成人礼的中国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改革的勇气,同样也需要紧抓时代的机遇。毕竟,留给中国移动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