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人们常常惊呼“报纸广告断崖式下滑”,近年每年几乎都下滑30%以上;但这应该是整个传统媒体行业的大趋势,看看曾经风光无限的广电网络,就知道,这样的“断崖式下滑”其实不算什么。广电网络用户月流失30%,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数据。有时候,看看业外的案例,我们也能得到很多启发,有关危机、应对、转型等。
一、面向用户的“收视费”蛋糕
广电网络就是有线电视渠道商,刚开始与有线电视台是一家人。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网台分离;二是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
随着有线台和无线台的合并,广电网络成为了独立法人,其运营收益主要来自安装费和有线电视的收视费,电视台成为了广电网络的股份单位。
由于是独家垄断,有线电视网络开办之初,安装有线电视,必须要上交一笔不菲的初装费,很多网络公司的初装费为1500元左右,而那时的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每月不足200元。家里装上有线电视,甚至是生活富裕、社会地位高的象征。
用户每月的收视费为20元至30元不等,北京歌华现在是每月18元,现在还要初装费300元,如果你家有两台电视机,就得交两笔收视费。一次装机,永久收费,这种赢利模式,用户越多越好。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效整合的实施细则》,要求采取措施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形成垂直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新格局。一些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形成,大部分的县级广电网络都被用“种种手段”合并到省级。
省级广电网络形成后,广电网络的垄断模式收到资本市场的追捧,纷纷上市。东方明珠、歌华有线、吉视传媒、江苏有线、华数传媒、天威视讯、广西广电、电广传媒等。
二、面向卫视的“落地费”肥肉
除了面向用户收的初装费和每月的收视费外,落地费也成为广电网络的重要经济来源。落地费最早起源于安徽卫视上星后,为了迅速实现信号覆盖,向部分网络公司支付的设备费用和人工补贴。后来,广电网络从中看到商机,也就成为所有卫视都需要支付的信号传输费用。
垄断优势下,落地费随心随性上涨,落地协议一年一签,如省级卫视有异议,广电网络则可以下掉信号,这个令各卫视无法忍受,只得接受广电网络的条件。落地费是省级卫视苦不堪言的痛,也是最沉重的费用成本。
在2015年前,广电网络对每年的落地费有很乐观的增长指标,每年要有10%以上的增长,落地费成为网络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部分省份,一户的收视费一年只有120元,而一户贡献的落地费就有200多元。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适用于所有的媒介形态,报业是如此,广电网络也是如此。钱来得容易之后,也就失去了所有转型与变革的动机与欲望,与之相生的还有大肆扩张。
三、广电网络转型的“误区”
做导视频道,与电视人争饭吃。有些人理解的转型就是:做内容的想做渠道,做渠道的想做内容。报社转型做电视,电视转型做报纸。所谓“你不跨界转型,他们就跨过来打劫”,也是这个意思。都是违背社会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链规律的举措。广电网络一直认为做电视是个香饽饽。由于手中没有频道,就自己做导视频道。但导视频道做了好多年,毫无进展。
此外,广电网络还尝试过的产业有:互联网接入服务、增值电信信息服务、电子产品销售、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房地产开发、承办体育比赛、承办文艺演出及会展等。
不一一列举,反正都没有多少成功。与报业相比,广电网络做这些业务还缺少必要的资源,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四、“狼”终于来了
网络整合数年推不动,技术革新一直“革”不了,机构臃肿,观念落后,在省级卫视交不起落地费、用户数锐减后,广电网络的“狼”终于来了。
1.用户月流失率高达30%
2013年,很多广电有线用户流失超过10%。2013年后,IPTV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广电有线用户进入快速流失时期,2018年3月,很多网络的用户月流失率高达30%。
新小区已不再铺设有线网线,OTT的发展根本性地颠覆了有线的概念。OTT是一个巨大森林,容纳海量资源;相对OTT,IPTV只是OTT森林中的一棵小树。有线电视相对IPTV,只是IPTV的一枝小杆,非常微不足道。(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应用和目前运营商所提供的通信业务不同,它仅利用运营商的网络,而服务由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目前,典型的OTT业务有互联网电视业务,苹果应用商店等。)
流失的原因除了以上说的技术方面的宏观原因,其任性的服务也是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电视用户与数据用户普遍反映信号不好、网速奇慢。选择其他渠道成为必然。
2.落地费也在流失
本身日子不好过,彼此间的竞争已经弱化,在渠道上跑马圈地已经没有多少必要。早在几年前,三线卫视已不再为信号落地付费,网络公司你爱转不转。2018年,很多二线卫视也公开明示,不再向网络“捐”奉落地费。
广电网络该怎么办?
衰退行业的衰退规律、转型误区、面临的困境都出奇地类似,魔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