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为科比·布莱恩特的一生给出定义。

尤其是在这个时刻,伴随着卡拉巴萨斯山坡上一团耀眼的火球,这位伟大球员的人生轨迹就此徐徐落下帷幕。

没有人能够定义科比,关于那些传奇和历史,一切都本该由他自己亲自书写。

但这一切终究湮灭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科比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未竟的事业和深爱的妻儿,而这已是步履匆匆的2020带给人们的第二个噩耗。

01、别了,独行侠

毋庸置疑,科比和他所象征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曾经为这片星球上的民众带来多少鼓励和希望。

作为篮球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天才,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一个最孤独的运动明星,终其一生,特立独行的标签一直相伴他的左右。和前辈相比,他出道太早、太个人化、太不掩饰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和后辈相比,他又太传统,永远自信,信赖直接高效的信条。

得益于大众电视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围绕他每天的新闻、每一场比赛,都会蔓延成太多新的故事。而这之中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他对于篮球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坚持。和奥尼尔三连冠时代,人生中第一次夺冠的翌日清晨,科比已经出现在了邻居中学的球馆,继续个人训练。

实际上,很长时间,科比未必是那个最让人喜欢的球员。他没有乔丹的面面俱到,也不会像勒布朗这样应对媒体。他坚持着自己的个性,甚至是坚持自己的愤怒。在自己的道路上,科比从未迷茫。

有人曾解释为什么科比的球鞋没有办法大卖:2006年,在ESPN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认为早年科比球鞋销量不好,是因为飞侠太“整洁”了。相反,2003年,身陷性侵指控后,萦绕在他周边的标签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媒体和球迷也开始更加关注他。而在那之后,他的球鞋销量随即迎来井喷。

科比曾说:“如果在未来20年时间里,篮球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那我就是失败者。24号的意义就是24个小时,我希望全力以赴。如果做不到拼尽全力,我就不是科比。”

科比:商业帝国未完成

在退役之后,本可以和很多NBA球星一样选择纸醉金迷的他毅然从中抽身,重新回到了他所热爱的人生事业中来。

他所亲自监制和配音的动画短片《亲爱的篮球》。动画以诗一样的韵律,向世人诉说他对篮球的初心。这部电影在201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尽管有人评论,这只是商业巨子科比的一次“玩票”,但这仍然无碍人们在如今哀悼的声中偶然回想起那些关于过往的零碎记忆。

那些关于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过奥运会金牌、NBA总冠军戒指和奥斯卡小金人的不朽记忆。

02、影响世界的“黑曼巴”

知乎上有个残酷的问题:“科比去世后,他的商业价值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截至发文,这一问题的下面仍然没有答案。

不过,一个类似的问题:“科比这辈子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或许存在着客观的衡量标准。

答案也许是2017年12月19日。在湖人主场对阵勇士的比赛中,湖人队官方为科比-布莱恩特举行了球衣退役仪式,斯台普斯球馆所属集团副总裁莱恩透露,在科比球衣退役的这一天,与科比有关的商品单日销售额达到了824000美元。

更确凿的答案,是2016年4月14日——科比职业生涯的退役之战。官方称,当天仅在斯台普斯球馆内就卖出了190余万美元的与科比有关的商品。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淘宝则爆发出更加惊人的数据,有人统计,在科比退休后一周,与他有关的相关周边产品,包括球鞋球衣等等在内,销售过亿。

1月26日,科比意外去世后,在中国,相关球鞋价格被迅速囤炒。在球鞋交易平台得物(毒)App上,大年初三的凌晨,所有科比系列的球鞋全部被一扫而空,并且卖出了夸张的价格:普通鞋款价格翻五倍,联名鞋款价格翻十倍,一度被炒到2万多,最便宜的一双都要2999元,足足是原价的两倍。

尽管在这个时间点,这样的无耻行为令人难以接受,但某些程度上,这也是科比无与伦比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03、不止篮球

纵观科比整个职业生涯,科比仅仅是工资就挣了3.2亿美元,是NBA联盟里薪水第三高的球员。

早在2013年,科比就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Kobe Inc,公司总部位于加州纽波特海滩。科比将公司的使命定位为“拥有并扶持那些挑战和重新定义体育行业的品牌及创意,并将之发扬光大,同时鼓舞全世界”。

同年,科比在养伤期间与Jeff Stibel低调创立了Bryant Stibel基金公司,规模为1亿美元,均来自两人的自有资金。Jeff Stibel主要为公司提供专业经验,科比本人则会提供创造力、品牌和营销上的贡献,如设计公司的Logo。

实际上,这支低调的基金早在2016年科比退役时正式面世。并在他本人的操作下,已于4年前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其中也包括了两家著名的中国企业。其中之一,就是阿里巴巴。

基金官网显示,他们早在2014年就成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东之一,目前该笔投资已经成功退出。而另一笔广为人知的投资,则是2016年对国内知名互联网教育公司VIPKID的战略输血。

除了在篮球、影像方面的杰出贡献,科比本人在商业领域的建树同样可圈可点。

2017年6月,科比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科比个人纪录片“Muse”;同时双方还合作在中国生产、发行科比系列品牌周边产品,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发售。

实际上,科比对待生意也拿出了他的“曼巴精神”。2009年,与马云同台的科比曾说:“打篮球用的是智慧,用的是想象力。真正做是因为喜欢——这和商业投资,存在着共通之处。”

私下里,他与马云、蔡崇信,Nike总裁马克帕克等人交际甚好。

科比:商业帝国未完成

在科比退役后那些凌晨4点的洛杉矶,他甚至表示“想到不明白的商业问题,就立即去请教。”

除了和阿里巴巴密切的私交之外,在 2013 年,科比曾代言过联想手机一年的代言人。这看起来只是一段“露水情缘”。因为在2015年的一段采访中,主持人问科比推荐的手机时,科比毫不讳言:“I’m a Big iPhone Guy”(我可是个用Iphone的人)。看来早就把联想抛诸脑后了。

篮球、影像、出版、商业……诸多纷繁的标签,构成了人们回忆里那个永远充满笑容的黑曼巴。

前ESPN知名体育记者比尔·西蒙斯对此有一句高论:“他是唯一一个了解篮球的真谛却对它不屑一顾的伟大球员。”和已然被神化的乔丹相比,科比同样是NBA联盟的传奇,但有着更加明显的缺点。不仅如此,他本人甚至也无意改正这些缺点;这使得科比的公众形象中,多出了一分独特的真实和纠结感。

在赛场与商场,科比的竞争心、弱点、不完美的“完美”,这些鲜明的“曼巴精神”,都渗透在几乎每一个选择中。在这个悲伤的时间点回头看,这也是他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因为在今天的赛场内外,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过于正确、缺乏个性的东西。比如“兄弟篮球”,比如“打不过就加入”,在合同期内提前制定交易目标。从玩票,到商业投资再到充当一支球队的管理者,哪怕在某些领域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乔丹、詹姆斯,甚至是姚明们,也选择了乖巧地躲在一帆风顺的创投圣 经、滴水不漏的公关技巧、近乎完美的社交外壳之下。

而我们缺少的,是科比——一个由种种个性构成的因子,串联成的传奇。它是这个时代的稀奇事物。

在做生意这件事上,科比并没有把自己看做下一个乔丹,一个能估得到下一秒挣多少钱的人。就像他在球场上选择的道路,他是孤独的、强大的、个性的。不管是赛场还是商场,不管是灯下漫舞,抑或悄然谢幕,他终究是那个无人能与之争的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