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整个共享充电宝发展历程,会发现,故事的开始,是一个资本与赛道玩家带有“复制共享单车风口”野望,但反悔送股、盗窃机器、拔电源线等不堪往事众多,并且融资战、专利战、地盘战等多场战役,行业上演了激进赌徒的分裂叙事。

共享经济的“幸存者”?

“请记得@一下王思聪”。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诞生,公众Cue到次数最多的却是“娱乐圈”的王思聪。

四年前,王思聪那次高调唱衰赌约,几乎给共享充电宝种下一道生死符,唱衰与群嘲的公众情绪集体为行业盖棺定论。然而4月2日怪兽上市,当日收盘市值达到了21美元,同时行业也正迎来上市潮,小电和街电也在进程中。

共享充电宝行业用了4年时间,完成一次从“伪风口”到“真需求”的共识反转,作为共享经济时代的幸存者,也书写了跌宕的新商业故事。

从“百电大战”到“三电一兽”的格局中,如今,怪兽充电抢跑上市,头部玩家街电与搜电合并,行业之战远未结束。

复盘整个共享充电宝发展历程,会发现,故事的开始,是一个资本与赛道玩家带有“复制共享单车风口”野望,但反悔送股、盗窃机器、拔电源线等不堪往事众多,并且融资战、专利战、地盘战等多场战役,行业上演了激进赌徒的分裂叙事。

资本主导的风口盛宴

时钟拨回至2017年,一场资本盛宴被骤然拉开帷幕。

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先后涌入,融资金额累计达12亿元,融资效率是2015年共享单车兴起时的5倍。

虽然共享单车是那年共享经济烧钱大战里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战场,但共享充电宝的融资速度还是让人不禁咂舌。

自共享单车打响共享经济风口的第一枪,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等各种冠以共享概念创业的项目便开始浩浩荡荡席卷而来,一时间万物皆可共享,舆论场上关于真需求与伪风口的争论便从未停止。

但投资人并不介意外界怎么看,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斥资3亿元收购街电及其专利,小电、来电和Hi电的幕后操盘手也是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中国、腾讯投资、高榕资本、高瓴资本、金沙江、IDG等等。怪兽充电则与原子创投存在谁主导了公司创建的纠纷。

正面battle,是彼时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最为常见的景象。

2017年3月最后一天,街电与小电同天宣布获得数千万融资,正式掀起共享充电宝融资烧钱大战。10天之后,又在同一天,小电以及Hi电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朱啸虎本人以及金沙江创投在短短十天内,投资了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科技两轮融资。据朱啸虎透露,他只用了20分钟就决定投了。

那是一个融资火热的时间段,与共享单车的失之交臂让投资人对共享充电宝的进场标准集体放宽,出手的决策时间缩短。据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回忆说,当初碰到一位投资人,因为担心他签了协议之后反悔,半夜被对方护送回家,以防他再去见别的机构。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2个月的时间里,单就小电一家,融资3轮,融资金额近5亿。街电也获得融资5轮。怪兽充电后来居上,并以最快的速度拿下3轮近6亿元融资,背后投资方阵容也颇为豪华,高瓴、顺为、小米、清流等十几家投资机构。

资本的较早入场,也为怪兽上市前夕的股权纠纷埋下伏笔。据原子创投创始合伙人冯一名对外表示,怪兽充电允诺的3%的股权一直未被落实,自己一直在美对怪兽充电提起诉讼。

冯一名认为自己看到共享充电宝的风口,于是物色CEO、组团队、找融资、建供应链。但怪兽CEO蔡光渊微信中承诺的3%股份赠予一直没有落实。气不过的冯一名认为蔡光渊成功后,对自己是“踹一脚,去尼玛”。

CEO肉搏的中场战事

聚美优品3亿并购街电后,陈欧挖来了前淘票票资深总监原源担任街电总裁。原源接受专访时称,陈欧给他的任务是,让他一个月之内花掉3亿元的投资。聚美对于街电的输血,无上限。

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也坦言,可能由于处于风口浪尖,那段睡眠时间明显比以前减少,几乎一天只睡4-5个小时。“我感觉现在自己这种状态很奇怪,就是既想停下来,又怕停不下来。”

资本的簇拥,让共享经济的神话效应无限放大,激烈的商战也在那时候打响。

2017年,来电起诉街电侵犯其使用新型专利,将街电告上法庭,法庭判来电胜诉,但街电很快便开始反击。先是街电CEO原源在朋友圈回应,称街电机器已经完成升级,解决了专利问题,并嘲讽对方为“花瓶专利”,还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称为流氓友商,最后附赠质疑来电挪用用户押金,并附图表示“重拳”出击。

专利战还在持续,新的说辞是,“他们是想要超出8亿的价格让我们收购。”

这场专利之争说不清谁是赢家,但共享充电宝内或明或暗的争斗从未停止过。

点位,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常被提及的词。这意味着谁能在地图上拥有更广阔的地盘。

小电CEO唐永波曾说,“扩张最快时,一个月铺7~10万台左右的设备,一口气开20个城市。”各家都在疯狂地扩张疆土,以谋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资本盼望的一家独大的格局没有在这个时候到来,商家的掣肘却先来到了。

其实,早期商家对于充电柜入驻是免费开放的,这本来是一举两得的双赢的事情,但讽刺的是,商家的收费行为却是行业内的竞争培养起来的。

由于各家的差异化优势过小,在抢夺商家方面,各家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市场盘子太小,导致只有在使用频率高的场景才有机会盈利,各家都觊觎优质场地,行业竞争对手间不断抬高入场费以求入驻,这才使得入场费用水涨船高。

入场费先是几千,后来跃升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还需要带给商家一定程度的分润,有的热门场景入驻,商家的分成能达到9成之多。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云充吧”,2018年底,云充吧为入驻一个全国连锁酒吧的200家门店,豪掷2000万元签下了为期三年的独家合同。

“有时候晚来了一步,或者一小会儿,这家店就已经被竞争对手签走了。”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拥有无限话语权的商家,甚至联系好几家想入驻的共享充电宝公司,“你们一起谈,谁给我的钱多,我就让谁放。”

2018年5月,有一段视频曝光,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在长沙某商场直接拿走竞对公司街电的共享充电宝设备。后来,袁炳松认为,这是恶性竞争,“街电团队后来主动接触我,并提出条件:如果来电不对外说出法院一审判决街电专利侵权成立一事,就不将这段视频外泄。”

此后这段视频还是被一位长沙账号发布,面对舆论“盗窃”指控,袁炳松承认拿竞对设备确为其本人所为:“视频上的人是我”“搬回去研究一下,两天再还回去。”其本人并没有道歉,反倒认为这是商战阴谋。

在扩张最激烈的时期,很多的大区经理都会经常遇到设备出故障的情况,最后调查结果往往是,这大概是竞品公司在搞鬼,剪掉对方充电宝的充电线、拔共享充电柜的电源线、涂花充电宝的二维码,甚至直接搬走充电宝机器,似乎是竞争焦灼期各家的“常规操作”。

有的BD经理亲眼目睹对手,抗了一整麻袋自家产品跑了。

涨价、合并的终局尾声

共享充电宝战事正酣,最需要烧钱的时候,融资却在这个时候被中断了。

从2017年11月到2019年4月,整整17个月,原本平均三个月就要融一轮资的怪兽充电没有再公开融资消息。2019年,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只有怪兽进行了一笔融资,高瓴创投对怪兽做了一轮2000万美金的内部轮领投,供怪兽再烧了一轮。

至此,共享充电宝也完成了从“风口”到“生意”的转变。大家都意识到,行业不会有垄断性玩家出现,回归生意后就是要赚钱。

Tech星球曾在2020年初采访小电创始人唐永波,疫情最严重之际,整个行业发展都进入了谷底。唐永波也提到小电在做一些业务探索,避免行业波动影响企业生存。

但如今看,共享经济几乎只能依靠租赁模式本身赚钱,广告收入微不足道,也并没有延展出新业务。

于是租金涨价成了全行业共识,早期充电宝价格只要 1 元 / 小时,而2019年至今,这样的低价格全国难寻。部分商场、医院等场所每小时充个电达到了 3~4 块;酒吧、夜店等地方则高达 10 元 / 小时。

在如何做大这个问题上,除了涨价外,各家意识到“谁也杀不死谁”,合并也成了最终选择。

3月31日,市场上传出了搜电收购街电一事。从传出的视频画面看,是搜电在内部大会上,直接宣布了搜电背后的竹芒股份公司收购了街电,但街电董事长陈欧却向媒体辟谣是假的。

4月2日,事情又出现了反转,街电与搜电发布公告宣布合并。陈欧当时应该否认的是被收购,毕竟和王思聪的赌约还在,卖了街电这事脸上挂不住。

从公告看,也是合并而非被收购。具体而言,是街电和搜电宣布合并,实行联席CEO制,共同组建公司运营。这也是继玩家大规模入局、淘汰后,“幸存者”共享充电宝掀起的第三个小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据官方信息披露,街电与搜电合并后,合计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市场份额将达到行业第一。

但市场还没有进入终局,第三次入局共享充电宝的美团来势汹汹。

去年5月,是美团第三次杀入共享充电宝。此前,美团曾于2017年、2019年启动充电宝项目,但两次未果。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再次启动该项目后,加足马力,开始疯狂地推,拉开了百城大战。新重磅政策是只要商家和美团签约共享充电宝,每人使用一次美团和点评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用的越多,餐厅的排名越靠前。商户只需提供场所,不用缴纳任何押金,就能获得60%收入分成。

拿出商家最在意的线上点击量做条件,这让大部分商家不敢不接纳美团充电宝。

不可否认的是,在本地生活领域深耕多年的美团,开拓共享充电宝业务,拥有得天独厚的流量入口。根据美团Q4财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美团平台的活跃商家数增长至680万,是怪兽点位的10倍。

上市大门的敞开、头部玩家的报团取暖、巨头再次入局,似乎在预示着共享充电宝的新一轮竞争又开始了,且白热化程度只增不减

怪兽背后站着阿里,小电背后站着腾讯,美团再次入局。巨头入场,新品牌涌现,烧钱的无限战争或将再次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