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诚恳接受,积极落实。”今年以来,这段话被多家涉及反垄断处罚的互联网企业,用于官方回应。

“大棒”高举的背后,是野蛮生长十年的互联网行业,走到了红利结束和强监管交汇的十字路口。

而牵连颇深的电商领域,是“二选一”内卷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这自然让投资人们对京东一季报的增长持谨慎态度。

但5月19日财报发布,京东这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有点出乎意料。

数据显示,京东2021Q1营业收入增速达到39%,是过去13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增长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超出市场预期之下,股价也拐头连续三日上涨,反弹近10%。

不过,反转预期固然可喜,但市场更关心的是京东为何能超预期,以及高增长是否有价值(利润)、可持续?本文将这一季的财报表现,从收入、成本费用、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

“赚辛苦钱”逻辑扭转,调品类布局业绩释放

据表外表里2020年对京东的业务追踪,其过去一年一以贯之的营收逻辑是调品类——从“赚辛苦钱”的3C品类,向溢价空间更高的日用百货、服饰等品类以及收取“摊位费”的服务收入转移。

而本季度京东营收超预期增长的逻辑,事实上就是该布局的业绩释放。

数据显示,2021Q1京东平台与广告服务收入增速大幅提高,同比增长达到48%,创上市以来新高。

据2021Q1电话会议:来自第三方商户的广告收入增长已经超越自营业务的增长。

广告收入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第三方商家的广泛入驻。以2017-2019年的数据为例,三年间,京东第三方商家数量增长超过8倍,截止2019Q4达到27万。

第三方商家的持续涌入,看重的是其平台价值,核心是其较好的品牌效应(正品)以及快捷便利(京东物流)的价值溢出。

这样一来,在财务上自然拉升京东的广告收入,同时还能为平台贡献相当的佣金收入。

据财报显示,京东平台的第三方商家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费品、服装品类,而这些品类相比京东此前主打的3C电子产品,毛利率更高,自然佣金率也更高。

据京东2021Q1财报:京东零售的潜在利润驱动力是规模经济以及我们3P(第三方商家)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随着我们扩大此特定类别的规模,会存在提高利润的巨大潜力。

除了受益于第三方广告业务高增长的拉动,京东自营品类的扩张在这一季度收入贡献也进一步提高。

如下图,京东自营商品收入中,日用百货的收入占比在2021Q1提升至35.1%,与之相对的是主打品类-3C电子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

不过,按理说无论是自营还是引入第三方商家,京东的调品类都持续很久了,为什么在这一季度高开增长呢?这和市场需求释放有关。

受疫情余威影响,今年春节期间各地都提倡就地过年,由此置办年货(服饰、食品、日用百货等),购买礼品等很多过年时的消费行为,从线下转战到了线上。

线上需求集中释放,各电商平台竞相开展年货节,力争借此机会在年货市场抢占消费者心智。

但在大同小异的促销活动下,往往是货品更齐全、配送服务及时的商家,更能抓住大家的心——毕竟过年时买不到想要的商品,或者买到了还要等很久才能拿到,着实扫兴。

这样的特殊时期需求下,依靠自有物流体系的差异化优势,在全国众多县区市推行1小时送达服务,自然获得较好的增长。

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2021年货节订单中,米、面、油和酒类等民生用品中的重货,同比均有1-2倍的增长。同时,冷链端的海参、牛肉、方便菜等商品销售也大幅增加。

除了借年货节契机,在日用百货品类消费粘性上颇有收获,我们还注意到在服饰美妆尤其是奢侈品类上,也更进了一步。

资料显示,2021Q1高端奢侈品牌爱马仕、Marni等相继入驻京东;4月,路易威登(LV)也与京东达成合作。

此外,类似的扶持不仅限于日用百货、奢侈品类,而是会不断扩大。

据2021Q1电话会议:接下来的618期间,平台将帮助超过230个品牌实现下单金额破亿,帮助超过12万中小品牌商家成交额翻倍。

而这对其物流体系是极大的考验,京东是否能承受呢?

数据显示,截止2021Q1,物流运营超过1000个仓库,总仓储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吞吐能力上升下,本季度京东物流收入达137亿元,同比增长6.8%,收入增速贡献占比12.6%。

据最新财报,接下来,京东还将通过进一步提高和达达集团的合作力度,为包含商超、服饰等在内的各种品类的及时调配和运送提供保障。

得益于品类调整逻辑的业绩释放,京东本季度的营收实现超预期增长。但任何品类扩张规模都需要成本费用投入,何况竞争内卷的环境下,市场不免担忧这样的营收高增长是否是“花钱赚吆喝”?

品类扩张拉升成本费用,但运营效率也同步提升

如果仅从财务数据看,确实可得出京东本季度“增收不增利”的结论。但分析公司的季度表现,只看财务数据无疑于“盲人摸象”,何况季度报表通常会出现非经常性事项,污染数据的情况。

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0.7%,略快于收入的39%同比增长,导致毛利率同比降低1.1%

据2021Q1电话会议介绍:主要因为京东物流业务快速增长,而物流业务毛利率低于电商零售业务,从而拉低了毛利率。

换句话说,毛利率的变化是由收入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和去年一季度疫情后的持续投资有关系(疫后加大了物流投入)。

实际上,据我们的了解,零售业务的毛利率依然是实现了同比增长的。

成本项分析后,拆解京东的费用构成,其主要包括营销费用、履约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部分。下面我们对其一一进行分析(本文分析重点不涉及研发,故研发费用暂不展开说明)。

如下图,本季度京东履约费用占营收比有所上升,被认为是京东经营效率释放的不利信号。

但事实上,这是平台品类扩张的必然结果。

上述提到过,京东调品类主要增加的是日用百货、服饰美妆等产品,这些产品相比主业3C电子,虽然利润空间大,但客单价低很多。

然而,配送一台相机,和配送一件衣服的快递费是相同的。按10块一单算配送费,服饰的履约费用占收入比,肯定比相机大。

由此,虽然调品类订单规模的不断扩大,京东的履约费用占比自然跟着上升,且这种情况未来也会有一定持续。

不过,我们注意到,与履约费用占营收比上涨相反,京东的存货周转天数以及应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都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京东的经营效率实际上一直在提升,整体良性发展。

和履约费用相比,销售费用的变化,则与公司战略发展密切相关,可以看到京喜“破圈”战略后,2021Q1京东的销售费用达到69.99亿,同比增长57%。

大笔营销费用砸下去,换来了新一波流量的涌入——2021Q1京东MAU达到近5亿,同比增长29%;且大部分用户来自下沉市场。

据2021Q1电话会议:京东来自低线城市的用户数占比已达81%。

这样的拉新效果,虽然对承接平台的品类扩张(特别是低价高频品类)适配度很高,但用高投入换低消费用户青睐的方式,难免给人不怎么经济的感觉。

不过,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接着看。

通过计算可得,京东2021Q营收增速(39%)相比2020Q1(21%),增幅为18%;同期,活跃用户数2021Q1的增速(29%)相比2020Q1(25%),增幅为4%。

收入增长幅度大于用户规模扩张幅度,说明大多新增用户,都是真正在平台消费了的高质量用户。

而随着平台在下沉市场的知名度打开,获客变得相对轻松。

如下图,京东2021Q1的获客成本仅有250.9,相比2020Q4的344元,降幅明显。

在管理费用方面,本季度也出现了较大的支出。数据显示,2020Q1京东的管理费用支出达到22亿,同比增长57%,为历史最高增速。

但就京东一季度的业务动作看,管理费用提升主要源于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上市,给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这种增长只是特定时期的一次性行为,不会对长期费用有什么影响。

综合来看,这一季度京东的业绩有点“增收不增利”。而实际上,从成本端看,这和收入结构变化有关;在履约、销售费用端,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经营效率提升、低成本高质量拉新的稳定输出的情况。

而自身业务基本盘呈现出价值逻辑不变,且继续向好的情况之外,京东在宏观政策方面是否抗打呢?

监管趋严下,扩张节奏或将加快

在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政策监管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电商行业上空,并越压越低。

从去年到今年,监管层不断释放对平台经济加强监管的信号,并表达对资本过度扩张,限制开放公平竞争的担忧。

目前,针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重点主要有两方面:1、企业员工福利的保障约束;2、反垄断。

就员工福利保障来说,2018年京东总支出近60亿,统一为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此后京东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其仍然坚持每年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如今监管趋严下,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成为强制固定支出,让一些企业的运营成本承压。但已经在履行了保障责任的京东,并没有相关的成本层面困扰。

至于反垄断政策,京东更像是“受益者”,没有品牌被强制“二选一”的顾虑,全品类品牌纳入的速度应该会更快一些。

不过,反垄断不只禁止“二选一”,还禁止了“低于成本价”的补贴策略,也就是类似之前社区团购那样补贴扩张大战。这一点或将对购物行为线上化的转化增速产生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相对行业整体来说,京东受到的监管风险方面的影响有限。避免了政策压力,评估其接下来的成长性预期,还是要回归企业增长可持续性本身。

小结

2021年竞争环境趋紧以及监管愈加严格,给电商行业一直以来的高速增长,踩了一脚刹车,也让投资人心里发凉。

但就京东2021Q1的财报表现看,收入端超预期增长,费用支出虽大幅增加,但整体经营效率也有大的提升,此外,全品类扩充、京东物流的继续投入也释放稳步发展信号。

这或许可以让市场对其接下来的利润增长,抱有相对积极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