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1078万,创下历史新高。随着各省份进入公布成绩的“放榜”阶段,接踵而来的便是千万考生与家长的另一场大考——志愿填报。
“七分考,三分报”“选择大于努力”,类似言论观点的流行,与新高考改革之下全新的志愿填报模式息息相关。
今年包括河北、辽宁、江苏等8个省份,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开始实行“3+1+2”的新高考模式,河北考生可以选择志愿填报的数量多达96个,辽宁考生更是拥有112个专业选择的空间。八省市高考报名总人数更是占比全国高考人数的三分之一,影响范围甚广。
新政策给予了考生足够宽广的未来发展通道,但也让过往的经验和数据的参考价值降低,再加上高考信息的鱼龙混杂,让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这件人生大事面前面临不小压力。
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相比于去年同期(高考前一个月),用户对“高考”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上升34%,达历史顶峰。高考结束后,平台上有关估分的需求更是激增了8954%,而准确预测自己的分数,为的就是能更早地为志愿填报做出准备。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线下辅助报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样不会缺席的还有互联网巨头们。
需求和供应双端的暴涨,让这个新生的行业充满变数。互联网大厂的适时介入,有助于利用技术平台打通高考服务市场中的信息壁垒,既能弥补考生、家长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弱势,又能促使中小企业规范化有序竞争。
横向对比这些巨头们各有特色的入局姿势,亦能一探未来互联网服务化发展演变的趋势。
大厂齐聚高考考场
互联网大厂齐聚高考服务市场,并非是件稀奇事。毕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性热点事件,每年的6月盛夏都能带来一波全网热议的高峰流量。
滴滴、美团等功能服务性的平台,纷纷推出高考相关公益性的举动,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但BAT的布局动作,则更倾向于看重高考周边相关服务的旺盛需求和市场潜力。
腾讯教育在报考、招生两端布局,打通了流程上的全部服务环节。其优势在于成熟的平台产品,和腾讯系各大产品强大的用户基础。
夸克浏览器作为阿里巴巴坚守搜索阵地的最后押宝,集团给予的资源确实丰厚,推出与志愿填报相关的AI服务、查询工具等,还在高考季邀请明星代言助阵。
百度在高考相关业务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百度搜索平台,经过9年的深耕服务、积累经验,更像是个集大成者,实现了考前、考中、考后的全领域覆盖。
今年,百度利用AI技术推出闪电估分、AI志愿助手、AI院校推荐、AI全景看高校等服务;开放教育部官方“阳光高考”小程序入口;百度还首次上线“高考问一问”产品,引入1400余所高校招生办、3000多位高校名师、50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8000多位重点高校学长以及众多明星大咖入驻,给考生提供一对一的答疑服务。百度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27日至6月27日期间,累计有超过72亿人次使用百度高考服务,同比去年增长39%。
这样一套自我循环迭代的生态体系背后,是百度在高考服务领域的多年深耕。今年的百度牵头发起“高考+”计划,联动阳光高考、中国教育在线等行业权威机构,200多所高校共建高考服务生态。苹果、华为、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在官方入口上线百度提供的高考一站式服务。
百度何以能够领先同行数年时间,抢跑高考服务市场?又是通过哪种逻辑最终选择了生态平台服务形态?在与百度搜索产品总监张燕蓟的沟通中,我们对于个中缘由得以一窥究竟。
从最早的分数查询、高校官网认证,到百度文库通过大数据预测试题、上线AI志愿助手,直到移动生态体系建成。百度对于高考服务领域的深入布局,根源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平台用户的诉求。而花费人力、物力成本提供真实准确、公开透明的服务内容,也是为了构建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进而形成与其他服务场景联系的闭环。
一家公司平台的力量有限,百度便联手行业上下游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个人、中小企业的门槛过高、动力不足,百度就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和资源投入,确保考生免费获取高考服务。以“高考问一问”为例,百度拿出1亿补贴激励平台答主,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解答。
从发现需求出发,在理解需求中进化,最终形成最大限度满足需求的内容服务生态,这就是百度高考的9年心路历程。
互联网高考服务进入拼内功时代
纵观疫情下的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春运、黄金周期间的OTA平台、共享经济等等,互联网平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点滴,同样也在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在这个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新场景的出现、新需求的诞生、新技术的应用、新平台的火爆,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升维的生态逻辑,以及底层架构的技术和数据积累。
跑马圈地的时代落下帷幕,比拼内功成为互联网服务竞争的主流。
重新回顾BAT三家巨头一路走来的历史,即可明了高考服务领域今时的局面,早已在过去的发展期埋下种子。
腾讯的“产品经理文化”作为互联网圈内人尽皆知的秘密,有其触达人性级别的用户体验优势,擅长创造、引领需求。阿里巴巴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首屈一指,一直致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之前,较少关注到支撑生意可持续的市场需求。
从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起家,到移动端服务化、人格化生态体系的建立,百度响应用户需求的底层逻辑,贯穿始终。
搜索的本质,是人与信息的连接。混沌的早期因特网生态,能够把承载信息的一个个站点,根据需求送到用户面前,百度已然是功不可没。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产生的诸多噪音,与手掌般大小的交互界面,恰是一个天然的矛盾体。传统的搜索引擎模式,被一个个APP所形成的信息孤岛所割裂。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就成了百度必然的选择。
百度没有像老对手那样割据独霸一方,而是将百家号、小程序、托管页等形式载体所构成的全新百度移动内容生态,尽可能地开放给所有互联网上信息内容的提供方。
百度升维之后,依然是回归到一个底层基础设施一样的角色。
而用户搜索信息、寻找内容的本质需求,其实是为了获取可以信赖、体验优质的服务。应运而生的,便是百度移动生态服务化、人格化的顶层策略。
基于此,当用户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高考”二字,便能在不到10寸的屏幕中,一站直达查分、对比、数据分析、AI填报等入口。
互联网服务的未来是要有温度
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运动,改造着所有人群眼见之处的生产、生活服务行业,把曾经面对面沟通产生的成本变成一串串快速流转的冰冷数据。
但互联网服务的标准化、统一化,也让人再难以感受到人与人互动交流时,不经意间感受到的惊喜和温度。
疫情中老年人使用健康码不便的问题,引起工信部的重视,发起“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而百度就是第一批作出行动,上线大字版移动端APP的互联网企业。
海底捞的服务能够赢得市场口碑,靠的就是超出到店用餐消费者预期的服务内容。百度的高考服务,能够抓住人心,遵循的同样是服务有温度的规律。
就在全国高考成绩发布的第二天,空降百度“高考问一问”回答考生有关法学专业志愿、就业问题的大咖,是在B站拥有千万粉丝的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歆慕已久的明星讲师面对面答疑解,这让许多对于拥有法学专业志愿意向的考生们惊喜不已。罗翔空降“高考问一问”的金句更是被网友搬上社交媒体,登上微博热搜。
表演专业、医学专业的考生同样被包裹在幸福感之中,受人喜爱的新生代女演员关晓彤、被人敬佩的北京朝阳眼科医院的主任医师陶勇,都分别来到问答专区,与百度平台的用户交流互动。
惊喜之外,百度高考能够打造出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的内容服务产品,离不开9年时间的大数据积累。
实际上,除了这些“明星”面对面的为考生答疑解惑外,百度高考问一问上还有数千名老师、学长学姐一对一为更多考生服务。这种“人格化”的服务形态,让高考服务更有温度。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用硬件设备门槛的降低、高科技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的互联网服务形态,绝不会止步于目前的图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
但无论平台载体、服务方式如何演变,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服务的温度,才是各家企业制胜的关键。
高考服务也仅仅只是个开始,在更需要有温度服务的民生领域,医疗、教育等等,都还等待着互联网数字化的进一步升级和改造。而胜者的队伍里,通常少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