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经历完双十一,想必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触:双十一越来越复杂了。并且每年双十一都在拉长战线,提前几个月在各个平台做推广,搞预售,花式做营销等等。
确实,随着电商时代的日益成熟,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掏钱越来越难了,打折促销并不仅仅是双十一专属。不管是主播还是商家们,必须做好一件事才能保证自家的营业额增长——那就是精细化运营用户。
毕竟,营销和运营资源有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只有将不同类别的人群进行差异化地优先级排序,才能将预算用在刀刃上。
而建好用户画像,是精细化运营用户的基础。
做过公众号运营的小伙伴都知道,公众号后台能抓取到的基本数据有:文章阅读数、在看数、留言数、点赞数、收藏数、从朋友圈打开人数、阅读来源分析、用户属性(地区、性别、用户使用的设备)分析等。
通过多篇图文进行数据对比,能够让内容运营人员更好地了解用户,根据用户兴趣进行内容策划、内容推送,既迎合了用户的阅读喜好,也提高了自己的运营效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用户画像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一、两类用户标签,塑造完整画像
1、第一类是用户的自然标签。
用户自然标签是指用户身上天然具备的某些与产品无关的标签,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所在地域等等,甚至还有社交平台的头像。
之前有个新闻上了热搜,某地区警方捣毁了一个诈骗窝点,他们在骗子的培训笔记上发现了“头像鄙视链”:骗子喜欢以那些头像为花草、风景照、自拍照、旅游照的用户为目标,而头像为卡通人物、网红、二次元人物、表情包的则拒不添加,认为不具备”杀猪“价值。
不管这个新闻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头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代表本人身上的某些标签。
2、第二类是用户的行为标签。
用户行为标签是指用户在平台或其他场景内的一系列操作行为的数据记录,其中,还可细分为隐性行为标签和显性行为标签。
例如用户的留言互动内容、搜索词等等,属于用户有意识的主观行为,为显形行为标签;而用户的浏览次数、高活跃时间段、消费单价等等,有些是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行为,但同样反映了用户需求,这些都属于隐性行为标签。
用户的自然标签,能帮你预判用户会做哪些事;而用户的行为标签,则能帮你摸清用户内心潜在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能帮你更快的匹配到目标用户——比如花钱购买过一元课的用户,比一直听免费课的用户更好转化,因为说明该用户能够接受为知识付费。
总而言之,用标签为用户建立画像,主要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行为四个要素,简单来说就是什么用户、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了解过用户画像一般包含的信息,下面来分享具体应该怎样建立用户画像。
二、明确用户,4大渠道收集画像
1、首先要明确目标用户是哪类人群
是意向购买顾客(未下单过但有需求)、忠实购买顾客(经常回购)、一般顾客(购买频次较低,基本无回购),还是已流失顾客?
针对不同类人群,获取画像时的侧重点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比如针对意向购买顾客,需要了解他们的点击行为,日常会关注哪些品类,可以有针对性的推送优惠券等等活动;而针对已流失顾客,会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跳转行为,哪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度较低,那么就需要调整策略优化内容。
2、多渠道收集用户信息
(1)平台收集:现在很多平台都会在用户新注册时,做用户信息收集。比如小红书在用户注册时,会让用户选择平常感兴趣的内容板块,是母婴还是影视,或者是护肤,这样就能实现千人千面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2)内容反馈:这个主要就是收集用户在不同内容上展现的行为数据,比如点击率、跳转率、互动率、转发率等等,对于做内容营销的企业商家来说,非常有帮助;
(3)电话访谈、当面访谈、问卷调查:这些直面用户的收集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门槛,并且覆盖的用户数不高,但是却能很直接地获取用户真实需求,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4)询问与顾客接触的一线员工:每天与顾客接触的人是有调查价值的,比如销售人员、客服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社会媒体人员、顾客意见接待中心等等。
例如李佳琦在做主播之前就是某品牌的柜哥,并且做了很多年,所以他不光对美妆产品非常了解,对于女性用户需求也揣摩得十分到位。
结语
大数据时代,虽然用户信息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建立用户画像不再困难,但只有品牌商家们通过这些信息数据挖掘到用户的真实需求,甚至是用户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在需求,才是真正掌握了“致胜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