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文艺演出的观众席中,坐在人群中的毛主席与一位老丈互换香烟和烟袋。抽了一口老丈的烟袋后,毛主席眯着眼感叹“劲儿大”;

四野团长姜莱阳与警卫员柳二勇深夜俯瞰北平四九城,在今昔的生活对比下,想起黑山狙击战中牺牲的政委王开山,举着他留下的小酒壶泪如泉涌;

江南游击队支队长张淑花护送解放军侦察队渡江时,偶然与久别的丈夫和女儿重逢,万般不舍中却仍选择投入江南游击战,与他们在江岸挥泪作别……

这些令观众津津乐道,为之动容的剧情皆出自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香山叶正红》。

“太好哭了”“想不到有一天我会给爸妈安利红色题材剧”等观众评论也直接反映出这部剧在观众中的反响和口碑。数据显示,《香山叶正红》甫一开播,收视率轻松破1,收视率位列全国榜首。

01

宏观历史搭建叙事骨架

细节刻画实现温情浸润

作为首部以香山为切口,鸟瞰新中国成立过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香山叶正红》以独特视角引领观众回望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云际会”,讲述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入驻香山“进京赶考”的故事。

已播出剧情中,我党在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工作重心如何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共中央进驻香山之后,如何团结各民主党派,如何积极组织和谈;在国民党一意孤行破坏和谈时,如何积极准备渡江战役等,都是历史维度的宏观内容。

在宏观历史搭建的叙事骨架中,《香山叶正红》将创新表达延伸进了细节刻画中,用有温度、有共情的小桥段、小情节,将“大历史”“大叙事”浸润得有色彩,有人情味。

比如在从西柏坡进驻香山的大历史中,有老乡为毛主席送辣椒,毛主席让警卫员给老乡送饺子,也有毛主席心系香山慈幼院是否被妥善安置的桥段;比如筹备建国,有毛主席邀请教育家黄炎培出山时,破解周期率,强调不是请来做官,而是为人民做事的小情节。

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让《香山叶正红》在宏观叙事的大开大合之余,有了一张一弛的呼吸感,不仅建立起剧集本身的差异化表达,将厚重历史讲出新意,还融入了细腻的情感,使得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呼声。

02

伟人塑造鲜活真实

基层人物刻画描摹时代群像

“真实”是当下高口碑剧集俘获观众,乃至破壁出圈的密码。《香山叶正红》被交口称赞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领袖人物的打开方式将厚重的历史形象融进了普世的生活气息,伟人形象有了饱满鲜活且真实可感的视觉传达。

以毛主席为例,开七届二中全会时,他不愿做新衣,坚持穿打补丁的衣服;西苑机场阅兵时,他拒坐豪华轿车,只乘普通吉普车;在香山散步时,因想起已故的张思德而感怀伤心……

从不同的视角看,该剧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有正面剧情支撑,有生活日常加持,也有侧面视角烘托,如慈幼院教师萧静娴最初不知毛主席为人,在西苑机场见识他的亲切,误闯香山后收获他的鼓舞;如警卫员柳二勇趣解主席“糖衣炮弹”,反映战士思想变化受到主席格外重视等。这些情节从细节和生活中,展现出伟人内心的精神和情感,刻画出伟人的鲜活形象,让伟人的魅力及共产党人的品质跃然于荧屏。

基层人物角色的栩栩如生和富有灵气是《香山叶正红》博得观众喝彩的又一要素。如悄悄叫来卫士长的两个孩子唱歌跳舞,成功把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毛主席“引”出来活动身体的柳二勇;一身正气,进驻北平后痛骂不穿布鞋穿皮鞋的战士,在渡江战役和敌后侦察中表现得有勇有谋的四野团长姜莱阳;资产阶级出身参加南下干部团,投身新中国建设的萧静娴等。

据导演巴特尔介绍,剧中的这些基层虚构人物并非完全没有原型,而是很多人的形象合并而成。《香山叶正红》通过这些角色的典型性和基层代表性,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各色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观众也得以从他们身上见证那个时代的人物光彩。

03

贯彻艺术追求

凝练“赶考精神”,映射时代关切

习总书记2019年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强调,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面对不断更迭的受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正不断尝试新视角、新语境和新内容,以期在保留描绘时代、传递致敬内核的同时,更立足时代焦点,回应时代关切。

《香山叶正红》的播出,“赶考精神”的凝练和重提,正呼应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融汇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上,这份精神启示我们,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性,《香山叶正红》所重温的这段历史,于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