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号,美国通过了一项总价值7500亿美元的《通胀缩减法案》(IRA),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人说这项法案预示着中美电动车将会开始脱钩、美国将禁用中国生产的电池,更有甚者直言这是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企业的一次围剿与打击,比亚迪董秘李黔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指出中美电动车行业想要脱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这项法案的后续影响真的有这么恶劣吗?美国要对中国电池下手了?
消息一出,美国新能源车企巨头特斯拉先坐不住了,特斯拉立马暂停了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而且内部高层还讨论要不要将柏林超级工厂的设备运回国内,这样根据新推出的IRA法案,特斯拉在美国组装电池三分之一的成本可以用税收优惠抵消掉。
这就不得不提IRA法案中的一条叫做先进制造业生产信贷的条款,它给在美国本土建厂的电池制造商,减免每千瓦时35美元的税收。这咋一看,并没有明显针对中国呀,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这条法案中的35美元并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拿的,限制就是电池中的材料必须是来自跟美国签署过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除了本土、澳大利亚、韩国的都可以,但被列进敏感实体的国家不行,比如中国、俄罗斯,从2024年开始生效。
这点就很明显了,美国是想通过IRA法案将中国的电池产业排除在外,为电池巨头争夺美国市场开后门。在这里很多媒体误认为美国是要禁用中国电池,经过我的查证,这个法案生效后,中国电池只是不能享受此补贴,而不是美国禁用我国电池,这一点要澄清一下。
不过美国电池产业链去中国化这一点是有的,但美国真的有能力像网上所说的那样与中国电池乃至电动车行业脱钩吗?
答案是不可能!就像李黔说的那样儿,即便是特斯拉,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电池根本上不了产量,如果不用中国的电池,用澳大利亚韩国的,也逃不出中国电池材料的供应链。更别说是电车行业的,中国电车市场已经从国家政策驱动进化为市场驱动了,而美国还在走中国的老路,电车行业美国更是没有能力脱钩。
我们再详细点,讲讲美国新能源车去中国化为什么难度这么大?
从短期看,美国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福特、Fisker等采购的动力电池,还有日本松下、韩国LG、SK等采购的锂电池材料,基本都是来自中国的供应链,我们的三元前驱体、电池负极、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占据全世界85%以上的份额,即便美国严格执行IRA条款,美国本土的电车企业想拿补贴,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依赖。
其次从中长期看,美国IRA法案的直接目的在于降低中国制造的比例,但美国国内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在研发、技术、成本上与中国相比毫无竞争力。
2022年美国电车销量达到了120万辆,占全球份额的12%,中国的电车销量占比并不大,即使我们完全舍弃美国市场,总体上的影响有限,而且像德国宝马还正在将中国、欧洲的基地交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全球与中国锂电产业紧密合作的时代,美国倒行逆施去中国化,无疑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搞中国锂电池产业这一幕很像10多年前的中美光伏大战,2011年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光伏发起双反调查,将关税加到了24%以上,结果呢?这场大战以中国完全统治光伏产业收手,国产多晶硅独傲全球,如今中国光伏企业占据了全球榜单前十强,而美国光伏龙头海姆洛克退出20名开外,材料巨头REC直接将在美的多晶硅产能全部关停了。
想搞电车、关键在于电池,想搞电池,关键在于材料,中国虽然在锂镍等电池材料的储备上并不多,定价权被澳大利亚掌握,但我们的精炼技术在锂电池产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满载锂矿、镍矿、钴矿的货轮从澳大利亚、智利、刚果来到中国各地的精炼厂,我们将其加工成碳酸锂、硫酸锂等成品、再加工成三元材料、正负极材料送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
美国福特为了赶超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实现200万辆电车的产能,福特想要搞电车,就必须先搞定电池供应,对此福特与宁德时代还签订了备忘录,宁德时代为其提供LFP电池包。
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量占据全球60%的份额,如果说这并不能体现我国的统治力的话,那么中国电池的出口,支撑起了欧美的电车产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问,中美电池大战要开打了吗?从IRA法案的条款来看,确实有一点苗头,美国还在用当年搞中国光伏的老打法,不论是双方还是如今的限制补贴,我们唯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美企、韩企在美国本土建厂拿到补贴后,中企既不在美国建厂、也不拿美国补贴,能否仍然在美国市场站住脚?
迎接好了第一招,后面美国就不敢乱出招了!